寒武纪职级
『壹』 层序界面成因类型、级别和识别标志
一、层序界面的级别和成因类型
层序是指以底、顶不整合面或相关整合面为界的、内部叠置有序的一套沉积组合,因此,层序地层分析中界面的识别是划分层序和确定层序成因类型的依据。目前有关层序划分最具代表性的方案主要有三种:其一以EXXON公司“Vail”学派为代表,以不整合面或相关整合面为层序边界(Vail,1987);其二以Galloway(1989)为代表,以最大洪泛面作为层序边界;其三则为Johnson等(1985)所强调的地表不整合或海侵不整合面为界的沉积层序。与上述层序划分方案有所不同的是,Cross倡导的层序划分是取决于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负荷、沉积通量和沉积地形等综合因素制约的基准面升降过程,一个基准面升降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充填序列即为一个成因层序单元,界面对应于基准面下降的最低点位置,它既可位于沉积界面之上(相关整合面),也可位于沉积界面之下(不整合面或冲刷面),由界面限定的旋回级次取决于地层基准面旋回周期的长短(Cross,1994)。有关旋回界面在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剖面中的识别标志,已有众多相关的文献资料给予专门介绍,然而对于不同成因或成因上有所差异的界面与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描述甚少,无形中阻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在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依据西伯利亚地台前寒武纪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早古生代内克拉通盆地、川西中生代前陆盆地、渤海湾古近纪断陷盆地、百色古近纪走滑拉分盆地和南海新近纪大陆架浅海盆地等海相和陆相地层的层序分析成果,上述盆地的构造性质虽然不同,但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均可识别出六类不同成因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表3-1),其中同类型界面的各项特征及其所限定的层序结构、叠加样式和时间跨度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认为此六类界面可作为划分旋回级次的基本标准。因此,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具有不同的成因特征和宏观识别标志,是识别和划分层序界面的最直接和最客观的手段,也是对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进行层序划分的主要标志,如利用构造不整合面、大型侵蚀冲刷面、水进超覆面、岩性突变面和最大湖泛面等具有特殊成因意义的界面,结合剖面结构和相序变化划分层序,其中以构造和沉积不整合界面的识别最为重要。
1.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超覆不整合界面(Ⅰ级界面)
构造不整合界面都为典型的Ⅰ类层序界面,其成因与区域构造运动,特别是与板块运动有关。因此,Ⅰ级层序界面通常限定了整个原型盆地性质和沉积充填序列。如以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充填序列为例,发育于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间的加里东构造不整合界面在盆地范围内稳定发育,界面的下伏地层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及其更古老的地层,沿界面常见残积的粘土层或铁矿层。上覆地层自南向北由上石炭统本溪组逐渐抬升为太原组,局部出现山西组直接超覆在上古生界或元古宇地层之上的现象,并由海相地层逐渐过渡为陆相地层,表明此界面为穿越盆地边界的区域构造不整合面,具大幅度穿时性,因而属于Ⅰ级层序界面。
表3-1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的划分和主要识别标志
2.区域性构造升降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Ⅱ级界面)
此类界面出现在原型盆地的各个沉积充填演化序列之间,与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相对应,其成因与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应力场转换有关,因此该类界面的分布范围遍及整个盆地和对应构造演化各阶段的平行不整合面,具较大幅度的穿时性。仍以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沉积充填序列为例,发育于太原组与山西组之间的Ⅱ级界面,其成因特征和区域分布因其古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在盆地的北缘西部表现为海相地层抬升、风化剥蚀和陆相地层的沉积超覆作用,其间发育有风化残积层和铁铝质岩。而在苏里格庙地区的大量钻井中,表现为山西组的陆相地层直接超覆在太原组的海相地层之上,呈岩性、岩相突变关系。由于山西期陆相地层以河道砂体形式对下伏潮坪相地层有强烈的下切侵蚀作用,因此,在有河道大幅度下切作用的部位,层序界面表现为海—陆相地层之间的突变关系,其间的大型冲刷间断面和部分地层的缺失,代表平行不整合界面(即Ⅱ级界面)的存在,而在非河道沉积地区,山西组下部有时出现反映间歇海侵作用形成的海相夹层,偶见海相化石,并出现互成过渡关系的沉积演化序列,属于与平行不整合界面相对应的相关整合界面。
3.大型冲刷间断界面(Ⅲ级界面)
大多数区域性湖(或海)退作用形成的界面属于Ⅲ级界面,其成因与同一构造演化阶段中的次级构造活动强度周期性幕式变化有关,与之相关的界面主要表现为上、下地层呈大型冲刷接触的岩性、岩相突变关系,虽然在盆地范围内往往具有低幅穿时界面性质,但仍具有重要的等时对比意义。界面上通常以含有滞留砾石或下伏地层的扁平砾石,或以大砂体直接上覆于河道间泛滥平原或沼泽微相的泥岩和煤层之上为显著识别标志。如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山1段与山2段之间,下石盒子组盒8下段与山西组山1段之间,下石盒子组盒8上段与盒8下段之间的几个长期层序分界面都为此类界面,在合成地震记录与过井剖面的井-震桥式对比关系中识别标志非常清晰(图3-1)。
4.结构转变界面(Ⅳ级界面)
这类界面多发育在剖面结构由粗→细→粗的正向粒序结构到逆向粒序结构的转换点位置,界面形式主要表现为间歇暴露面、较大规模的侵蚀冲刷面和与之相关的整合面,其成因主要与天文因素中10万年级的偏心率周期(表3-2)气候波动引起的基准面升降与物质供给变化有关,但往往亦受到局部构造活动的控制。界面上常可以见到岩性或岩相突变的现象,尤其是以岩性突变的中-大型冲刷面为显著特征,大多数属于局部发育的沉积间断面或与之相关的整合面,虽然在坳陷的不同部位有时可具有低幅穿时的界面性质,但由于在坳陷范围内广泛发育,在盆地内基本等时,识别标志大多数非常清晰,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等时对比意义。
图3-1合成地震记录与过井剖面的井-震桥式对比(实际资料来自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S6井上古生界)
5.间歇暴露面与相关整合界面(Ⅴ级界面)
此类界面发育在较短期的旋回层序中,主要表现为多个韵律式叠覆的退积→进积式沉积组合,或连续叠加的进积式和退积式沉积组合中的相转换面,界面形式主要表现为局部发育的沉积不整合面和与之相关的整合面,其等时性仅限于坳陷的局部范围内,或于同一沉积体系中具有较好的等时对比意义。成因主要与天文因素中数万年级的斜率周期(表3-2)气候波动引起的基准面升降和与之相关的A/S值变化有关,有时亦受到局部构造活动的控制。在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活跃的地区,此类界面往往具有间歇暴露或冲刷作用形成的短暂间断面性质,界面之下与之上的地层大多数具有粒度由细到粗的岩性或岩相突变关系。而在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相对静滞的沉积区,如泛滥平原、沼泽、滨海平原、分流间湾和滨浅海(或浅湖)等以沉积泥、粉砂岩为主的低能地区,界面主要表现为相关整合面,界面上、下的地层主要由泥、粉砂岩组成,识别标志不清楚,因此,有人称之为“隐形界面”,但沿这种“隐形界面”有时可找到反映有暴露过程的根土岩,为上述几种沉积环境中识别此类界面的重要标志之一。
表3-2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表
(据Berger,1988,1989)
6.弱冲刷面与相关整合界面(Ⅵ级界面)
此类界面发育在超短期旋回层序中,主要表现为单一韵律的退积→进积,进积或退积式组合中的小型相转换面,界面形式主要表现为小型冲刷面、间歇暴露面和与之相关的整合面,以前者为主。其等时性仅限于很小的区块范围内,成因也主要与天文因素中万年级的岁差周期(表3-2)气候波动引起的基准面升降及与之相关的A/S值变化有关。界面的分布范围非常有限,在同一沉积体系中其等时性通常仅限于较小的区块范围内,界面两侧的岩性和岩相组合特征基本一致,其发育范围也往往限于同一沉积亚相和微相组合的范围内。
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工程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中,应用最多的资料为非取心段的测井曲线,在各类电测曲线中,较为可靠的是自然伽马曲线、感应电导、视电阻率和微电极等曲线,其次是自然电位曲线。其中应用最广的自然伽马和视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响应值主要受沉积物泥质含量、分选性和粒度变化的影响,因此,由测井幅度值和曲线形态的变化,可提供沉积环境的水动力状况、物源供给条件、沉积作用方式(进积、加积、退积)、剖面结构和沉积相演化序列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经与钻井岩心与测井曲线的对比关系统计,以测井曲线为主要识别标志而建立的各沉积体系岩-电转换关系和测井相解释模型,对砂岩、泥岩的分辨率和解释沉积微相的准确性至少要达80%以上才能完全达到生产和科研工作所要求的精度。在应用测井曲线进行沉积微相和层序界面识别及划分层序时,主要利用测井相分析范围和主控因素,给予特定的层序含义,规范了级次划分标准和结构要素,如图3-2,3-3所示,组合类型一般可分为三个类型:
图3-2常见的测井相类型和结构要素
图3-3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与洪泛面的测井相解释模型(实际资料来自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S6井上古生界)
(1)底部突变、向上渐变的退积式组合:常见于以组、段为单位的地层底部,主要为高级别层序界面的表现形式,如超长期和长期旋回层序界面;
(2)下部渐变、顶部突变的进积式组合:主要发育于组、段和亚段地层单位的内部,常为较高级别层序界面的表现形式,如长期和中期旋回层序界面;
(3)自下而上均变的加积式组合:仅发育于段和亚段地层单位的内部,为较低级别层序界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界面。
在测井剖面中,所标定的各级别层序界面位置,特别是高级别的、具有沉积间断面或大型冲刷面性质的层序界面位置,大多数位于突变的钟形、箱形或侧积式曲线组合的底界(图3-3),具上、下测井相特征突变的关系。由测井相特征反映的层序界面和层序演化特征,与钻井岩心(或地表露头)和地震剖面中识别的层序界面也往往有一定的井-震对比关系(图3-4,图版Ⅰ-1),所标定的层序界面大多数与岩性段界面相一致,与井旁地震测线中具削蚀、削截的地震反射界面也可相对应。从盆地边缘到盆内,测井曲线的底部形态可由平直的侵蚀冲刷面渐变为弧形的下切充填样式,与岩心或地表露头中常见的侵蚀冲刷面、沉积间断面,抑或构造不整合面相对应,其中箱形或漏斗形前积式组合曲线顶部的突变面,以及反映水进扩张退积式组合曲线顶部突变面,分别与下超终止和上超终止地震响应特征相对应(图3-5)。
图3-4辽河盆地西部坳陷沙河街组超长期和长期旋回层序界面的井-震对比关系(实际资料来自辽河盆地西部坳陷深层古近系沙河街组)
图3-5测井曲线解释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与地震反射界面属性的对应关系模型SB—层序界面;TSB—首次海或湖泛面;MFS—最大洪(海或湖)泛面;DLS—饥饿面
三、洪泛面成因类型和级别划分
洪泛面(flooding surface),也称湖泛面或海泛面,系指基准面上升达最高点位置时由湖(或海)域扩大和湖(或海)水位上升达最大值时,由洪水(或海水、湖水)泛滥作用形成的弱补偿或欠补偿沉积界面。为适应不同的沉积环境研究需要,作者建议采用“洪泛面”这一术语作为表达近海海岸平原河流中的海泛面、湖泊沉积中的湖泛面和远离海岸的冲积环境中洪泛面的统一术语,并以最大洪泛面这一术语表达长期基准面(三级旋回)上升达最高点位置时由洪泛(海泛或湖泛)作用形成的弱补偿或欠补偿沉积界面,也就是代表相对海或湖水位最高、沉积速率最低的一个界面,该界面同时也代表长期基准面持续上升的进积—加积—退积序列折向下降的加积—进积序列的相转换面。无论是在海相还是在陆相地层中,一般都由具较深水还原沉积环境意义的暗色泥岩或泥灰岩组成,剖面上往往位于大套泥岩的中、上部或顶部,往往以富含有机质或炭质组分为特征。由于此类界面分布广泛、产出层位非常稳定,无论是岩心、测井和地震剖面中的识别标志和对应关系都是非常清晰的(图版Ⅰ-1),在海相地层或是陆相地层中都具有很强的等时性,因而识别和确定洪泛面的发育位置十分重要,在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和等时地层对比时都以洪泛面为最重要的区域等时对比标志,也是进行层序分析的关键内容之一。
需指出的是,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中均可发育有洪泛面(图3-3),但其规模及层序地层学意义有差别。由上述六类界面所限定的各级次基准面旋回中虽然均可发育有级次和规模相当的洪泛面,且各级次洪泛面都以沉积泥岩为主的整合面性质非常相似,但不同级次的层序中,与洪泛面相关的泥质沉积环境和沉积厚度仍有较大差别,特点为级别高的低频旋回中所发育的洪泛期泥质沉积厚度较大、相类型稳定,其等时可对比性更强,而低级别的高频旋回则相反,甚至缺失洪泛期沉积。从整体上看,相对各级次旋回的底、顶界面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穿时性,以洪泛面具有更好的等时性和区域对比意义,以及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等时地层的可对比性,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以洪泛面作为最重要的等时对比界面标志。
(一)洪泛面级别划分
各级别层序中发育的洪泛面成因类型较多,按其周期可划分为两种类型。
1.较短周期洪泛面
可位于层序顶部与顶界面重合,甚至缺失洪泛面,其成因与基准面上升期处于补偿和过补偿沉积充填状态,下降期处于暴露和下切侵蚀作用为主的地层过程有关,因而洪泛期沉积物很难得到保存。但更多的是位于层序内部并将层序分隔成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洪泛面位于基准面上升达高点位置后折向下降的转换点位置,为连续沉积的整合界面。识别较短周期洪泛面的产出位置及其成因类型,对确定旋回的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至关重要,也是在区块范围内对砂体进行等时追踪对比的最重要线索。
2.较长周期洪泛面
一般位于层序内部或顶部,成因与基准面大幅度上升达最高点位置后,出现区域性的弱补偿或欠补偿沉积作用有关。此类型洪泛面所具有的地层学意义,系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和等时对比最重要的标志。
(二)洪泛面识别标志
1.在常规地震剖面中的识别标志
上述较短周期旋回层序中的洪泛面在常规地震剖面中较难识别,特别是较短周期旋回层序的厚度,往往低于或远低于常规三维地震剖面所能描述的地层厚度下限而不可能识别。由于较长周期旋回层序中的最大洪泛面往往处在海(或湖)水不断扩张产生的地层逐步上超向盆地迁移的转换面位置上,因而常与下超面一致。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现为较平缓的、连续的、强振幅反射同相轴(图版Ⅰ-1),但有时由于泥岩厚度较大、与其临近层段地层的密度差较小而在地震上以持续一定厚度、连续性较差、振幅较弱的空白反射为特征(图3-5)。以相当于Ⅲ级旋回的长期旋回为例,洪泛面连线与地震剖面反射同相轴的波峰或波谷峰值连线是近于平行的(图版Ⅰ-1,Ⅰ-2)。
2.在钻井岩心和测井剖面中的识别标志
在钻井岩心(或地表露头)中识别长期旋回层序中的洪泛面和最大洪泛面是比较容易的,相关的岩性表现为向上加深变细沉积序列顶部的大套泥岩段,或往往位于大套质纯泥岩段的中上部。然而在短、中期旋回层序中,与洪泛期相关的密集段沉积厚度往往较薄,通常表现为向上加深变细沉积序列顶部的泥岩段,厚度往往很薄,为十几厘米至数十厘米,故在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中都易被忽略。但在钻井测井剖面中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中的洪泛面识别标志都非常清晰,均表现为测井曲线单向移动达低幅极限位置后折向幅度增高的转换点位置(图3-6,3-7),对应的电性特征为低电阻、低电位和高伽马、高声波时差,垂向上表现为向上加深变细再变粗的沉积序列中部的“细脖子”段。
在陆相盆地中,由于洪泛期,特别是最大洪泛期沉积主要表现为大套较深水相(半深湖-深湖相)的暗色泥页岩和油页岩组成的连续沉积(密集段),并以组成密集段的暗色泥、页岩和油页岩中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和类型较好,富含介形虫、双壳类、藻类和微体或超微化石为显著特征,往往具备良好的生油层和区域性有效盖层的双重性质。与湖盆的最大湖泛期相对应,湖盆边缘也有普遍的沼泽化作用,可形成广泛分布的泥炭层或煤层,因而也具备良好的生油层和区域性有效盖层性质,因此,在滨、浅湖沉积区广泛发育的泥炭层或煤层,通常也可作为最大洪泛面发育的位置和主要识别标志。
(三)陆相地层的洪泛面
1.河流沉积体系洪泛面
在河流相沉积中,洪泛面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均有分布,但辫状河和曲流河的洪泛面产出位置是有明显差别的,可出现两种可能的情况:
(1)辫状河的洪泛面位于层序的顶部或与顶界面重合,甚至因侵蚀而缺失洪泛面。造成洪泛面逼近或与基准面下降侵蚀形成的冲刷面重合的原因归结如下:当基准面为上升期时,地层处于过补偿沉积充填状态;而当基准面一旦进入下降期时,伴随基准面的下降而上升的沉积界面即进入暴露状态,随即被下降的基准面穿越而出现具有下切侵蚀作用特征的地层,因而不仅洪泛期沉积物很难得到较完整地保存,而且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沉积物因受到下切的侵蚀作用影响,保存也不完全。从而导致洪泛面与下移的层序顶部冲刷面逼近或重合,甚至冲刷面穿越洪泛面而造成后者缺失;
图3-6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相地层最大洪泛面发育位置示意图
图3-7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河流地层最大洪泛面发育位置示意图
(2)曲流河的洪泛面位于基准面上升达高点位置后折向下降的转换点位置,此类洪泛面也通常出现在河间洼地泛滥平原或河漫湖的泥质连续沉积区,具有连续沉积的整合界面性质,并将层序分隔成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因此,在区域地层对比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等时对比意义。综上所述,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体系中的洪泛面有明显差别,如在辫状河沉积体系中,洪泛面多位于层序的上部接近顶界面的位置或与顶界面重合,甚至侵蚀缺失,只有少数较高级别的较低频层序中可能发育有保存不完整的洪泛期沉积,如以川西前陆盆地前缘坳陷近冲断带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2段河流相沉积为例,长期和中期旋回层序中局部保存有洪泛期淤塞充填沼泽化的废弃河道和河漫湖暗色泥岩(图3-8左图),类似的情况亦出现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的古近系恩平组辫状河相沼泽化的河漫湖地层中(图3-9)。而在曲流河沉积体系中,无论是较长期还是较短期的旋回层序中,伴随基准面上升和地下水位的抬高,在河间泄水差的低洼部位于最大洪泛期往往形成水生植物繁盛的河漫湖、沼泽或河间湖泊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还原环境,因此,洪泛面多数由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图3-8右图)。
在近海洋的海岸平原河流相区,最大海泛时期并非以发育凝缩段为标志,而是以潮汐作用向原先纯河流作用控制的地区入侵过程和入侵幅度为代表,Shan-ley等(1994)证实在海岸平原的河流相地层中,潮汐影响范围以同期滨面沉积的方式可延伸至内陆达65km的远距离范围,并可与海相地层中最大海泛面建立起时间对比关系。潮汐过程向内陆的最大洪泛面由河流的排水量、地层基准面上升速率、自然地理及潮坪范围等综合作用所控制。现代河口湾和河系研究也证实,潮汐的影响范围可从滨线周期性地延伸至内陆数万米。在受潮汐影响的海岸河流地区,水体逆流并产生“液态泥”和溯源河道沉积,发育撕裂碎屑、压扁层理等。至于海泛是局限于河谷还是蔓延到河间洼地,在陆相沉积记录中所保存的地层形式有相当大的差异。若海侵幅度很小,未影响到河间洼地,河谷中超覆于河流相之上的河口湾沉积物在横向上可与河间洼地的泥岩层相当。基准面的上升通常导致潜水面的相应上升,沿河谷边缘形成极差的排水条件,当先期排水条件良好和氧化的泥质沉积被淹没时,在河谷内可进一步形成排水不良的沼泽环境,以沉积暗色泥岩、炭质页岩和煤层为主,因此洪泛面发育区仅限于河谷内。若海侵幅度较大并使河间洼地很快被淹没时,泥质沉积被浅海相沉积所超覆,河谷和河间洼地发生广泛的海泛事件,以河系下游排水条件逐渐变差和广泛沉积暗色泥岩、炭质页岩和煤层为主的煤系地层为特征,因此,海岸平原河流相区中的洪泛面发育范围可远远超出河谷地带,具有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较大和层位稳定的基本特点。
2.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洪泛面
在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洪泛面(或湖泛面)的识别标志较为清晰,但在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在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其短期、中期旋回层序中的洪泛面基本特征与河流相非常相似,表现为分流河道间沼泽、泛滥平原微相的暗色泥页岩、炭质页岩或煤层沉积,在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短、中期洪泛面则表现为水下分流间湾和分流间洼地微相的暗色泥岩沉积,而在中、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湖相三角洲相的最大洪泛面则以大套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的连续沉积为标志(图3-10),暗色泥岩中普遍发育有水平层理、束状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和丰富的生物实体与遗迹化石。
图3-8河流相层序中的短、中期洪泛面和长期洪泛面的发育位置(据高志勇,2007)
图3-9珠江口盆地HZ13-1-1井恩平组辫状河层序中期洪泛面发育位置
注:1ft=0.3048m,下同。
3.湖泊沉积体系的洪泛面
湖泊相沉积体系中不同级别的洪泛面(或湖泛面)识别标志都较清晰,但以最大洪泛面(相当密集段)最具等时对比意义(图3-11),此界面是在湖盆基底下沉幅度最大、湖平面上升达到最高位置时所形成的欠补偿沉积界面。成因与湖泛期伴随湖平面快速上升的可容纳空间迅速加大,湖岸线不断向陆地方向迁移和相对可容纳空间增大至最高值,而沉积物供给速率则为最低值,盆地处于持续的欠补偿沉积状态有关。在湖盆中心部位,往往是湖水大范围扩张和加深形成的大面积非补偿的缓慢沉积区,洪泛期以发育悬浮搬运的细粒沉积物沉积作用为主,因此,最大洪泛面主要表现为大套半深湖-深湖相的、薄而连续的暗棕色和黑灰色页岩、油页岩组成的密集段,并以组成密集段的暗色泥、页岩和油页岩中有机质含量高和类型好,富含介形虫、双壳类、藻类和微体或超微化石为显著特征,不仅区域对比标志清晰,而且往往具备层位稳定的良好生油层和区域性有效盖层性质,因此,湖泊相沉积体系中的最大洪泛面往往具有重要等时对比意义而成为标志层。
图3-10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最大洪泛面发育位置(实际资料来自川西坳陷中、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遂宁组)
4.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洪泛面
在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洪泛面(或海泛面)的识别标志更为清晰,如同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三角洲的三个亚相中洪泛面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图3-11),但以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中分流河道间的沼泽和泛滥平原微相的暗色泥页岩、炭质页岩和煤层更发育、层位更稳定和往往含有海侵期携入的海相化石,如以有孔虫为主要区别。而在海相前三角洲亚相中,洪泛期沉积则以发育大套正常海相的暗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为主要标志,薄层粉砂岩夹层中普遍发育有水平纹层理和透镜状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和丰富的海相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
图3-11海相三角洲层序中的短、中期和长期海泛面(最大海泛面)的发育位置(实际资料来自珠江口盆地PY34-1-3井珠江组下部LSC2长期旋回层序)
『贰』 在泥盆纪时期,哪些鱼类是王者级别的
随着志留纪的结束,地球的进化史进入了古生代的后半期,即第四纪-泥盆纪。就像奥陶纪延续寒武纪大爆发一样,泥盆纪也继承了志留纪的生命力,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茂盛的蕨类植物和上升的昆虫和两栖动物都长到了前所未见的巨大规模。尤其是以鱼类为代表的脊椎动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河海中,脊椎动物以鱼类为主,如无颚硬骨鱼、甲鱼、鳞鱼、杂鱼(统称“甲鱼”);颌鱼有四个分支:盾鱼(地下城的鱼)、带刺鱼、软骨鱼(鲨鱼)和硬骨鱼。你唱起来太吵了。其中,无颚类在泥盆纪早期繁盛,凭借其坚固的铠甲,也能在志留纪比目鱼猖獗的水域占据一席之地。但在泥盆纪中期,凶猛强壮的无颌鱼出现时,强大的下颚和锋利的牙齿不仅彻底粉碎了鲎的统治,还杀死了温暖而沉重的无颌亲属。只有少数特化的无颚动物幸存下来,成为现代圆口动物的祖先。
『叁』 如何认识欧洲中世纪的等级制度
平民 骑士 辅助神甫【与修女一个等级】 修女院长 神父 骑士首领 家族组长 男爵 子爵 伯爵 侯爵【与其同等的有很多】 公爵 世袭公爵 聆道者
殉道者【相当于白骑护卫,是教廷的隐形势力】 主教 各地区大主教 朝圣红衣大主教 国王【国王其实只是个傀儡】
『肆』 地质时间单位中,按级别大小排第二位的叫什么1.纪;2.代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地质时代单位有代、纪、世、期、时。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代的名称和界的名称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纪——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纪的名称和系的名称符合,如寒武纪、奥陶纪等。
『伍』 现在的猴子未来可能进化成人类吗
进化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知识,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科学博主曾说过,能否接受它甚至可以判断出此人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理性的世界观。
而阻挠公众接受进化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进化论的误解,这个理论有很强的欺骗性;如果你从很多科普渠道听说了部分进化论的理论大概,就会觉得进化论非常好理解,因而会产生“按照这个思路,我也可以推理世界”的错觉。所以有很多普通读者想出了一些反驳进化论的所谓“证据”,但其实他们脑中的进化论和科学的进化论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进化误解——这不是升级电脑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拆一个关于进化论常见的误解:进化是不是越进化越高级,越进化越厉害?那为什么猴子到现在都进化不成人?
按我的习惯——先给结论,再分析:进化是有方向的,但并不是所有物种都会向复杂的结构进化,猴子永远不可能进化成人。
多个智慧生命共同繁荣的异世界只能存在于人类的想像之中了
这就是猴子不会进化成人的本质,也是地球上再也不会诞生第二个智慧生命的根源,像动漫题材中的多种智慧生命(人类、精灵、妖精、兽人、矮人、哥布林等)共享一个世界的星球永远不会出现,因为一但出现智慧生命,这个物种就一定会在极短时间里以压倒性的优势将整个生态位占到过载。
『陆』 动物的 保护级别 和详细种类
其实网络里面有的哦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兽类 蜂猴(所有种) 熊猴 台湾猴 豚尾猴 叶猴(所有种) 长臂猿(所有种) 大熊猫 紫貂 貂熊 熊狸 豹 虎 雪豹 儒艮 白暨豚 亚洲象 黑麂 蒙古野驴 西藏野驴 野马 鼷鹿 白唇鹿 坡鹿 梅花鹿 豚鹿 野牛 野牦牛 普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台湾鬣羚 赤斑羚 塔尔羊 北山羊 河狸 金丝猴(所有种) 云豹 中华白海豚 野骆驼 麋鹿 扭角羚 马来熊 两栖爬行动物 四爪陆龟 鼋 鳄蜥 巨蜥 蟒 扬子鳄 鸟类 短尾信天翁 白腹军舰鸟 白鹳 黑鹳 朱鹮 中华秋沙鸭 金雕 白肩雕 玉带海雕 白尾海雕 虎头海雕 拟兀鹫 胡兀鹫 细嘴松鸡 斑尾榛鸡 雉鹑 四川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黑头角雉 红胸角雉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虹雉(所有种) 褐马鸡 蓝鹇 黑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孔雀雉 绿孔雀 黑颈鹤 白头鹤 丹顶鹤 白鹤 赤颈鹤 鸨(所有种) 遗鸥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表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哺乳类 短尾猴 猕猴 藏酋猴 穿山甲 豺 黑熊 棕熊(包括马熊) 小熊猫 石貂 黄喉貂 水獭(所有种) 小爪水獭 斑林狸 大灵猫 小灵猫 草原斑猫 荒漠猫 丛林猫 猞猁 兔狲 金猫 渔猫 河麂 马鹿(包括白臀鹿) 水鹿 驼鹿 斑羚 藏原羚 鹅喉羚 鬣羚 黄羊 盘羊 岩羊 海南兔 雪兔 塔里木兔 巨松鼠 鳍足目(所有种)鲸目(除一类外其它鲸类) 爬行类 三线闭壳龟 绿海龟 凹甲陆龟 云南闭壳龟 嫡龟 大壁虎 山瑞鳖 地龟 太平洋丽龟 玳瑁 棱皮龟 两栖类 贵州疣螈 大凉疣螈 细痣疣螈 镇海疣螈 细瘰疣螈 虎纹蛙 大鲵 鱼类 黄唇鱼 松江鲈鱼 克氏海马鱼 胭脂鱼 唐鱼 金线鲃 大理裂腹鱼 花鳗鲡 川陕哲罗鲑 秦岭细鳞鲑 文昌鱼 鸟类 江 豚角?? 赤颈?? 鹈鹕(所有种) 鲣鸟(所有种) 海鸬鹚 岩鹭 海南虎斑鳽 小苇鳽 彩鹳 白鹮 白琵鹭 黑脸琵鹭 红胸黑雁 白额雁 天鹅(所有种) 隼科(所有种) 鹰科其它鹰类 黑琴鸡 柳雷鸟 岩雷鸟 雪鸡 血雉 红腹角雉 藏马鸡 蓝马鸡 原鸡 勺鸡 白冠长尾雉 锦鸡(所有种) 灰鹤 蓑羽鹤 长脚秧鸡 姬田鸡 棕背田鸡 花田鸡 小青脚鹬 灰燕鸻 小鸥 黑浮鸥 黄嘴河燕鸥 黑腹沙鸡 绿鸠(所有种) 黑颏果鸠 皇鸠(所有种) 斑尾林鸽 鸦鹃(所有种) 鸮形目 灰喉针尾雨燕 凤头雨燕 橙胸咬鹃 黑胸蜂虎 绿喉蜂虎 犀鸟科 白腹黑啄木鸟 阔嘴鸟 鹤嘴翠鸟 鹦鹉科(所有种) 小杓鹬 白枕鹤 花尾榛鸡 黄嘴白鹭 彩鹮 白鹇 黑颈鸬鹚 八色鸫科(所有种) 黑鹮 蓝耳翠鸟 鹃鸠(所有种) 黑嘴端凤头燕鸥 铜翅水雉 沙丘鹤 黑鹇 镰翅鸡 鸳鸯 麻雀 无脊椎动物 虎斑宝贝 冠螺 大珠母贝 佛耳丽蚌 伟铗叭 尖板曦箭蜓 宽纹北箭蜓 中华缺翅虫 墨脱缺翅虫 拉步甲 硕步甲 彩臂金龟(所有种) 叉犀金龟 双尾褐凤蝶 三尾褐凤蝶 中华虎凤蝶 阿波罗绢蝶 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豹猫、华南兔、貉狐、红腹松鼠、豪猪箭猪(剌猬)、鼬、獾、黄鼬、青鼬、中华竹鼠、银星竹鼠、竹鸡、红嘴相思鸟、环颈雉、小田鸡、山斑鸡、鹌鹑、针尾鸭、蟾、青蛙等。 再往下四级五级没有的。 还有一些史前动物;1.三叶虫:三叶虫最初出现在寒武纪初期(达约5.7亿年前),当时居海洋的统治地位,但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灭绝,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化石。三叶虫的样子奇特,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贝壳则有3个叶体,二叶位于纵向轴叶的每一侧,因此被称为“三叶虫”。 2.甲胄鱼:甲胄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距今4亿多年到5亿多年的古生代时期。他们中的大多数身体前段都包着坚硬的骨质甲胄,形似鱼类,但没有成对的鳍,,活动能力很差。 3.猛犸象:猛犸象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一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地区外缘的冻土苔原地带。它们是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全身覆盖着暗褐色的毛。 4.始祖鸟:生活在距今1.44亿年前,科学家从化石上看到始祖鸟有清晰的羽毛印痕,而且分为初级和次级飞羽,还有尾羽。。它们的前肢进化成飞行的翅膀,后足有4个趾,3前1后,这些特征都与现代鸟类相似。 PS如果还需要更详细资料可以网络我^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