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職級
『壹』 層序界面成因類型、級別和識別標志
一、層序界面的級別和成因類型
層序是指以底、頂不整合面或相關整合面為界的、內部疊置有序的一套沉積組合,因此,層序地層分析中界面的識別是劃分層序和確定層序成因類型的依據。目前有關層序劃分最具代表性的方案主要有三種:其一以EXXON公司「Vail」學派為代表,以不整合面或相關整合面為層序邊界(Vail,1987);其二以Galloway(1989)為代表,以最大洪泛面作為層序邊界;其三則為Johnson等(1985)所強調的地表不整合或海侵不整合面為界的沉積層序。與上述層序劃分方案有所不同的是,Cross倡導的層序劃分是取決於海平面變化、構造沉降、沉積負荷、沉積通量和沉積地形等綜合因素制約的基準面升降過程,一個基準面升降過程中形成的沉積充填序列即為一個成因層序單元,界面對應於基準面下降的最低點位置,它既可位於沉積界面之上(相關整合面),也可位於沉積界面之下(不整合面或沖刷面),由界面限定的旋迴級次取決於地層基準面旋迴周期的長短(Cross,1994)。有關旋迴界面在鑽井岩心、測井和地震剖面中的識別標志,已有眾多相關的文獻資料給予專門介紹,然而對於不同成因或成因上有所差異的界面與各級次基準面旋迴的關系在已有的文獻資料中描述甚少,無形中阻礙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理論及其技術方法在油氣勘探開發工程中的應用和推廣。依據西伯利亞地台前寒武紀克拉通盆地、鄂爾多斯早古生代內克拉通盆地、川西中生代前陸盆地、渤海灣古近紀斷陷盆地、百色古近紀走滑拉分盆地和南海新近紀大陸架淺海盆地等海相和陸相地層的層序分析成果,上述盆地的構造性質雖然不同,但在盆地構造-沉積演化序列中均可識別出六類不同成因特徵、發育規模和識別標志的界面(表3-1),其中同類型界面的各項特徵及其所限定的層序結構、疊加樣式和時間跨度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認為此六類界面可作為劃分旋迴級次的基本標准。因此,不同級別的層序界面具有不同的成因特徵和宏觀識別標志,是識別和劃分層序界面的最直接和最客觀的手段,也是對野外露頭和鑽井岩心進行層序劃分的主要標志,如利用構造不整合面、大型侵蝕沖刷面、水進超覆面、岩性突變面和最大湖泛面等具有特殊成因意義的界面,結合剖面結構和相序變化劃分層序,其中以構造和沉積不整合界面的識別最為重要。
1.區域性構造運動形成的超覆不整合界面(Ⅰ級界面)
構造不整合界面都為典型的Ⅰ類層序界面,其成因與區域構造運動,特別是與板塊運動有關。因此,Ⅰ級層序界面通常限定了整個原型盆地性質和沉積充填序列。如以鄂爾多斯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沉積充填序列為例,發育於早古生代與晚古生代之間的加里東構造不整合界面在盆地范圍內穩定發育,界面的下伏地層為下奧陶統馬家溝組灰岩及其更古老的地層,沿界面常見殘積的粘土層或鐵礦層。上覆地層自南向北由上石炭統本溪組逐漸抬升為太原組,局部出現山西組直接超覆在上古生界或元古宇地層之上的現象,並由海相地層逐漸過渡為陸相地層,表明此界面為穿越盆地邊界的區域構造不整合面,具大幅度穿時性,因而屬於Ⅰ級層序界面。
表3-1基準面旋迴界面類型的劃分和主要識別標志
2.區域性構造升降運動形成的不整合界面(Ⅱ級界面)
此類界面出現在原型盆地的各個沉積充填演化序列之間,與盆地構造演化各階段相對應,其成因與盆地構造演化各階段的應力場轉換有關,因此該類界面的分布范圍遍及整個盆地和對應構造演化各階段的平行不整合面,具較大幅度的穿時性。仍以鄂爾多斯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沉積充填序列為例,發育於太原組與山西組之間的Ⅱ級界面,其成因特徵和區域分布因其古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在盆地的北緣西部表現為海相地層抬升、風化剝蝕和陸相地層的沉積超覆作用,其間發育有風化殘積層和鐵鋁質岩。而在蘇里格廟地區的大量鑽井中,表現為山西組的陸相地層直接超覆在太原組的海相地層之上,呈岩性、岩相突變關系。由於山西期陸相地層以河道砂體形式對下伏潮坪相地層有強烈的下切侵蝕作用,因此,在有河道大幅度下切作用的部位,層序界面表現為海—陸相地層之間的突變關系,其間的大型沖刷間斷面和部分地層的缺失,代表平行不整合界面(即Ⅱ級界面)的存在,而在非河道沉積地區,山西組下部有時出現反映間歇海侵作用形成的海相夾層,偶見海相化石,並出現互成過渡關系的沉積演化序列,屬於與平行不整合界面相對應的相關整合界面。
3.大型沖刷間斷界面(Ⅲ級界面)
大多數區域性湖(或海)退作用形成的界面屬於Ⅲ級界面,其成因與同一構造演化階段中的次級構造活動強度周期性幕式變化有關,與之相關的界面主要表現為上、下地層呈大型沖刷接觸的岩性、岩相突變關系,雖然在盆地范圍內往往具有低幅穿時界面性質,但仍具有重要的等時對比意義。界面上通常以含有滯留礫石或下伏地層的扁平礫石,或以大砂體直接上覆於河道間泛濫平原或沼澤微相的泥岩和煤層之上為顯著識別標志。如在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組山1段與山2段之間,下石盒子組盒8下段與山西組山1段之間,下石盒子組盒8上段與盒8下段之間的幾個長期層序分界面都為此類界面,在合成地震記錄與過井剖面的井-震橋式對比關系中識別標志非常清晰(圖3-1)。
4.結構轉變界面(Ⅳ級界面)
這類界面多發育在剖面結構由粗→細→粗的正向粒序結構到逆向粒序結構的轉換點位置,界面形式主要表現為間歇暴露面、較大規模的侵蝕沖刷面和與之相關的整合面,其成因主要與天文因素中10萬年級的偏心率周期(表3-2)氣候波動引起的基準面升降與物質供給變化有關,但往往亦受到局部構造活動的控制。界面上常可以見到岩性或岩相突變的現象,尤其是以岩性突變的中-大型沖刷面為顯著特徵,大多數屬於局部發育的沉積間斷面或與之相關的整合面,雖然在坳陷的不同部位有時可具有低幅穿時的界面性質,但由於在坳陷范圍內廣泛發育,在盆地內基本等時,識別標志大多數非常清晰,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等時對比意義。
圖3-1合成地震記錄與過井剖面的井-震橋式對比(實際資料來自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S6井上古生界)
5.間歇暴露面與相關整合界面(Ⅴ級界面)
此類界面發育在較短期的旋迴層序中,主要表現為多個韻律式疊覆的退積→進積式沉積組合,或連續疊加的進積式和退積式沉積組合中的相轉換面,界面形式主要表現為局部發育的沉積不整合面和與之相關的整合面,其等時性僅限於坳陷的局部范圍內,或於同一沉積體系中具有較好的等時對比意義。成因主要與天文因素中數萬年級的斜率周期(表3-2)氣候波動引起的基準面升降和與之相關的A/S值變化有關,有時亦受到局部構造活動的控制。在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活躍的地區,此類界面往往具有間歇暴露或沖刷作用形成的短暫間斷面性質,界面之下與之上的地層大多數具有粒度由細到粗的岩性或岩相突變關系。而在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相對靜滯的沉積區,如泛濫平原、沼澤、濱海平原、分流間灣和濱淺海(或淺湖)等以沉積泥、粉砂岩為主的低能地區,界面主要表現為相關整合面,界面上、下的地層主要由泥、粉砂岩組成,識別標志不清楚,因此,有人稱之為「隱形界面」,但沿這種「隱形界面」有時可找到反映有暴露過程的根土岩,為上述幾種沉積環境中識別此類界面的重要標志之一。
表3-2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米蘭科維奇旋迴周期表
(據Berger,1988,1989)
6.弱沖刷面與相關整合界面(Ⅵ級界面)
此類界面發育在超短期旋迴層序中,主要表現為單一韻律的退積→進積,進積或退積式組合中的小型相轉換面,界面形式主要表現為小型沖刷面、間歇暴露面和與之相關的整合面,以前者為主。其等時性僅限於很小的區塊范圍內,成因也主要與天文因素中萬年級的歲差周期(表3-2)氣候波動引起的基準面升降及與之相關的A/S值變化有關。界面的分布范圍非常有限,在同一沉積體系中其等時性通常僅限於較小的區塊范圍內,界面兩側的岩性和岩相組合特徵基本一致,其發育范圍也往往限於同一沉積亞相和微相組合的范圍內。
二、層序界面的識別標志
在油氣勘探和開發工程的沉積相和層序地層分析中,應用最多的資料為非取心段的測井曲線,在各類電測曲線中,較為可靠的是自然伽馬曲線、感應電導、視電阻率和微電極等曲線,其次是自然電位曲線。其中應用最廣的自然伽馬和視電阻率測井曲線的響應值主要受沉積物泥質含量、分選性和粒度變化的影響,因此,由測井幅度值和曲線形態的變化,可提供沉積環境的水動力狀況、物源供給條件、沉積作用方式(進積、加積、退積)、剖面結構和沉積相演化序列等諸多方面的信息。經與鑽井岩心與測井曲線的對比關系統計,以測井曲線為主要識別標志而建立的各沉積體系岩-電轉換關系和測井相解釋模型,對砂岩、泥岩的解析度和解釋沉積微相的准確性至少要達80%以上才能完全達到生產和科研工作所要求的精度。在應用測井曲線進行沉積微相和層序界面識別及劃分層序時,主要利用測井相分析范圍和主控因素,給予特定的層序含義,規范了級次劃分標准和結構要素,如圖3-2,3-3所示,組合類型一般可分為三個類型:
圖3-2常見的測井相類型和結構要素
圖3-3不同級別的層序界面與洪泛面的測井相解釋模型(實際資料來自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S6井上古生界)
(1)底部突變、向上漸變的退積式組合:常見於以組、段為單位的地層底部,主要為高級別層序界面的表現形式,如超長期和長期旋迴層序界面;
(2)下部漸變、頂部突變的進積式組合:主要發育於組、段和亞段地層單位的內部,常為較高級別層序界面的表現形式,如長期和中期旋迴層序界面;
(3)自下而上均變的加積式組合:僅發育於段和亞段地層單位的內部,為較低級別層序界面的主要表現形式,如中期和短期旋迴層序界面。
在測井剖面中,所標定的各級別層序界面位置,特別是高級別的、具有沉積間斷面或大型沖刷面性質的層序界面位置,大多數位於突變的鍾形、箱形或側積式曲線組合的底界(圖3-3),具上、下測井相特徵突變的關系。由測井相特徵反映的層序界面和層序演化特徵,與鑽井岩心(或地表露頭)和地震剖面中識別的層序界面也往往有一定的井-震對比關系(圖3-4,圖版Ⅰ-1),所標定的層序界面大多數與岩性段界面相一致,與井旁地震測線中具削蝕、削截的地震反射界面也可相對應。從盆地邊緣到盆內,測井曲線的底部形態可由平直的侵蝕沖刷面漸變為弧形的下切充填樣式,與岩心或地表露頭中常見的侵蝕沖刷面、沉積間斷面,抑或構造不整合面相對應,其中箱形或漏斗形前積式組合曲線頂部的突變面,以及反映水進擴張退積式組合曲線頂部突變面,分別與下超終止和上超終止地震響應特徵相對應(圖3-5)。
圖3-4遼河盆地西部坳陷沙河街組超長期和長期旋迴層序界面的井-震對比關系(實際資料來自遼河盆地西部坳陷深層古近系沙河街組)
圖3-5測井曲線解釋的層序界面識別標志與地震反射界面屬性的對應關系模型SB—層序界面;TSB—首次海或湖泛面;MFS—最大洪(海或湖)泛面;DLS—飢餓面
三、洪泛面成因類型和級別劃分
洪泛面(flooding surface),也稱湖泛面或海泛面,系指基準面上升達最高點位置時由湖(或海)域擴大和湖(或海)水位上升達最大值時,由洪水(或海水、湖水)泛濫作用形成的弱補償或欠補償沉積界面。為適應不同的沉積環境研究需要,作者建議採用「洪泛面」這一術語作為表達近海海岸平原河流中的海泛面、湖泊沉積中的湖泛面和遠離海岸的沖積環境中洪泛面的統一術語,並以最大洪泛面這一術語表達長期基準面(三級旋迴)上升達最高點位置時由洪泛(海泛或湖泛)作用形成的弱補償或欠補償沉積界面,也就是代表相對海或湖水位最高、沉積速率最低的一個界面,該界面同時也代表長期基準面持續上升的進積—加積—退積序列折向下降的加積—進積序列的相轉換面。無論是在海相還是在陸相地層中,一般都由具較深水還原沉積環境意義的暗色泥岩或泥灰岩組成,剖面上往往位於大套泥岩的中、上部或頂部,往往以富含有機質或炭質組分為特徵。由於此類界面分布廣泛、產出層位非常穩定,無論是岩心、測井和地震剖面中的識別標志和對應關系都是非常清晰的(圖版Ⅰ-1),在海相地層或是陸相地層中都具有很強的等時性,因而識別和確定洪泛面的發育位置十分重要,在進行層序地層劃分和等時地層對比時都以洪泛面為最重要的區域等時對比標志,也是進行層序分析的關鍵內容之一。
需指出的是,不同級別的基準面旋迴中均可發育有洪泛面(圖3-3),但其規模及層序地層學意義有差別。由上述六類界面所限定的各級次基準面旋迴中雖然均可發育有級次和規模相當的洪泛面,且各級次洪泛面都以沉積泥岩為主的整合面性質非常相似,但不同級次的層序中,與洪泛面相關的泥質沉積環境和沉積厚度仍有較大差別,特點為級別高的低頻旋迴中所發育的洪泛期泥質沉積厚度較大、相類型穩定,其等時可對比性更強,而低級別的高頻旋迴則相反,甚至缺失洪泛期沉積。從整體上看,相對各級次旋迴的底、頂界面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穿時性,以洪泛面具有更好的等時性和區域對比意義,以及更高的時間解析度和等時地層的可對比性,因而在實際工作中通常以洪泛面作為最重要的等時對比界面標志。
(一)洪泛面級別劃分
各級別層序中發育的洪泛面成因類型較多,按其周期可劃分為兩種類型。
1.較短周期洪泛面
可位於層序頂部與頂界面重合,甚至缺失洪泛面,其成因與基準面上升期處於補償和過補償沉積充填狀態,下降期處於暴露和下切侵蝕作用為主的地層過程有關,因而洪泛期沉積物很難得到保存。但更多的是位於層序內部並將層序分隔成基準面上升和下降兩個半旋迴,洪泛面位於基準面上升達高點位置後折向下降的轉換點位置,為連續沉積的整合界面。識別較短周期洪泛面的產出位置及其成因類型,對確定旋迴的結構類型和疊加樣式至關重要,也是在區塊范圍內對砂體進行等時追蹤對比的最重要線索。
2.較長周期洪泛面
一般位於層序內部或頂部,成因與基準面大幅度上升達最高點位置後,出現區域性的弱補償或欠補償沉積作用有關。此類型洪泛面所具有的地層學意義,系進行區域地層劃分和等時對比最重要的標志。
(二)洪泛面識別標志
1.在常規地震剖面中的識別標志
上述較短周期旋迴層序中的洪泛面在常規地震剖面中較難識別,特別是較短周期旋迴層序的厚度,往往低於或遠低於常規三維地震剖面所能描述的地層厚度下限而不可能識別。由於較長周期旋迴層序中的最大洪泛面往往處在海(或湖)水不斷擴張產生的地層逐步上超向盆地遷移的轉換面位置上,因而常與下超面一致。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現為較平緩的、連續的、強振幅反射同相軸(圖版Ⅰ-1),但有時由於泥岩厚度較大、與其臨近層段地層的密度差較小而在地震上以持續一定厚度、連續性較差、振幅較弱的空白反射為特徵(圖3-5)。以相當於Ⅲ級旋迴的長期旋迴為例,洪泛面連線與地震剖面反射同相軸的波峰或波谷峰值連線是近於平行的(圖版Ⅰ-1,Ⅰ-2)。
2.在鑽井岩心和測井剖面中的識別標志
在鑽井岩心(或地表露頭)中識別長期旋迴層序中的洪泛面和最大洪泛面是比較容易的,相關的岩性表現為向上加深變細沉積序列頂部的大套泥岩段,或往往位於大套質純泥岩段的中上部。然而在短、中期旋迴層序中,與洪泛期相關的密集段沉積厚度往往較薄,通常表現為向上加深變細沉積序列頂部的泥岩段,厚度往往很薄,為十幾厘米至數十厘米,故在鑽井岩心和野外露頭中都易被忽略。但在鑽井測井剖面中不同級別基準面旋迴中的洪泛面識別標志都非常清晰,均表現為測井曲線單向移動達低幅極限位置後折向幅度增高的轉換點位置(圖3-6,3-7),對應的電性特徵為低電阻、低電位和高伽馬、高聲波時差,垂向上表現為向上加深變細再變粗的沉積序列中部的「細脖子」段。
在陸相盆地中,由於洪泛期,特別是最大洪泛期沉積主要表現為大套較深水相(半深湖-深湖相)的暗色泥頁岩和油頁岩組成的連續沉積(密集段),並以組成密集段的暗色泥、頁岩和油頁岩中有機質含量普遍較高和類型較好,富含介形蟲、雙殼類、藻類和微體或超微化石為顯著特徵,往往具備良好的生油層和區域性有效蓋層的雙重性質。與湖盆的最大湖泛期相對應,湖盆邊緣也有普遍的沼澤化作用,可形成廣泛分布的泥炭層或煤層,因而也具備良好的生油層和區域性有效蓋層性質,因此,在濱、淺湖沉積區廣泛發育的泥炭層或煤層,通常也可作為最大洪泛面發育的位置和主要識別標志。
(三)陸相地層的洪泛面
1.河流沉積體系洪泛面
在河流相沉積中,洪泛面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基準面旋迴中均有分布,但辮狀河和曲流河的洪泛面產出位置是有明顯差別的,可出現兩種可能的情況:
(1)辮狀河的洪泛面位於層序的頂部或與頂界面重合,甚至因侵蝕而缺失洪泛面。造成洪泛面逼近或與基準面下降侵蝕形成的沖刷面重合的原因歸結如下:當基準面為上升期時,地層處於過補償沉積充填狀態;而當基準面一旦進入下降期時,伴隨基準面的下降而上升的沉積界面即進入暴露狀態,隨即被下降的基準面穿越而出現具有下切侵蝕作用特徵的地層,因而不僅洪泛期沉積物很難得到較完整地保存,而且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沉積物因受到下切的侵蝕作用影響,保存也不完全。從而導致洪泛面與下移的層序頂部沖刷面逼近或重合,甚至沖刷面穿越洪泛面而造成後者缺失;
圖3-6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相地層最大洪泛面發育位置示意圖
圖3-7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河流地層最大洪泛面發育位置示意圖
(2)曲流河的洪泛面位於基準面上升達高點位置後折向下降的轉換點位置,此類洪泛面也通常出現在河間窪地泛濫平原或河漫湖的泥質連續沉積區,具有連續沉積的整合界面性質,並將層序分隔成基準面上升和下降兩個半旋迴,因此,在區域地層對比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等時對比意義。綜上所述,辮狀河和曲流河沉積體系中的洪泛面有明顯差別,如在辮狀河沉積體系中,洪泛面多位於層序的上部接近頂界面的位置或與頂界面重合,甚至侵蝕缺失,只有少數較高級別的較低頻層序中可能發育有保存不完整的洪泛期沉積,如以川西前陸盆地前緣坳陷近沖斷帶的上三疊統須家河組須2段河流相沉積為例,長期和中期旋迴層序中局部保存有洪泛期淤塞充填沼澤化的廢棄河道和河漫湖暗色泥岩(圖3-8左圖),類似的情況亦出現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的古近系恩平組辮狀河相沼澤化的河漫湖地層中(圖3-9)。而在曲流河沉積體系中,無論是較長期還是較短期的旋迴層序中,伴隨基準面上升和地下水位的抬高,在河間泄水差的低窪部位於最大洪泛期往往形成水生植物繁盛的河漫湖、沼澤或河間湖泊等利於有機質保存的還原環境,因此,洪泛面多數由暗色泥岩、炭質泥岩和煤層組成(圖3-8右圖)。
在近海洋的海岸平原河流相區,最大海泛時期並非以發育凝縮段為標志,而是以潮汐作用向原先純河流作用控制的地區入侵過程和入侵幅度為代表,Shan-ley等(1994)證實在海岸平原的河流相地層中,潮汐影響范圍以同期濱面沉積的方式可延伸至內陸達65km的遠距離范圍,並可與海相地層中最大海泛面建立起時間對比關系。潮汐過程向內陸的最大洪泛面由河流的排水量、地層基準面上升速率、自然地理及潮坪范圍等綜合作用所控制。現代河口灣和河系研究也證實,潮汐的影響范圍可從濱線周期性地延伸至內陸數萬米。在受潮汐影響的海岸河流地區,水體逆流並產生「液態泥」和溯源河道沉積,發育撕裂碎屑、壓扁層理等。至於海泛是局限於河谷還是蔓延到河間窪地,在陸相沉積記錄中所保存的地層形式有相當大的差異。若海侵幅度很小,未影響到河間窪地,河谷中超覆於河流相之上的河口灣沉積物在橫向上可與河間窪地的泥岩層相當。基準面的上升通常導致潛水面的相應上升,沿河谷邊緣形成極差的排水條件,當先期排水條件良好和氧化的泥質沉積被淹沒時,在河谷內可進一步形成排水不良的沼澤環境,以沉積暗色泥岩、炭質頁岩和煤層為主,因此洪泛面發育區僅限於河谷內。若海侵幅度較大並使河間窪地很快被淹沒時,泥質沉積被淺海相沉積所超覆,河谷和河間窪地發生廣泛的海泛事件,以河系下游排水條件逐漸變差和廣泛沉積暗色泥岩、炭質頁岩和煤層為主的煤系地層為特徵,因此,海岸平原河流相區中的洪泛面發育范圍可遠遠超出河谷地帶,具有分布面積廣、沉積厚度較大和層位穩定的基本特點。
2.湖泊三角洲沉積體系洪泛面
在湖泊三角洲沉積體系中,洪泛面(或湖泛面)的識別標志較為清晰,但在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個亞相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在三角洲平原亞相中,其短期、中期旋迴層序中的洪泛面基本特徵與河流相非常相似,表現為分流河道間沼澤、泛濫平原微相的暗色泥頁岩、炭質頁岩或煤層沉積,在三角洲前緣亞相中的短、中期洪泛面則表現為水下分流間灣和分流間窪地微相的暗色泥岩沉積,而在中、長期基準面旋迴中,湖相三角洲相的最大洪泛面則以大套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和粉砂質泥岩的連續沉積為標志(圖3-10),暗色泥岩中普遍發育有水平層理、束狀層理,浪成沙紋層理和豐富的生物實體與遺跡化石。
圖3-8河流相層序中的短、中期洪泛面和長期洪泛面的發育位置(據高志勇,2007)
圖3-9珠江口盆地HZ13-1-1井恩平組辮狀河層序中期洪泛面發育位置
注:1ft=0.3048m,下同。
3.湖泊沉積體系的洪泛面
湖泊相沉積體系中不同級別的洪泛面(或湖泛面)識別標志都較清晰,但以最大洪泛面(相當密集段)最具等時對比意義(圖3-11),此界面是在湖盆基底下沉幅度最大、湖平面上升達到最高位置時所形成的欠補償沉積界面。成因與湖泛期伴隨湖平面快速上升的可容納空間迅速加大,湖岸線不斷向陸地方向遷移和相對可容納空間增大至最高值,而沉積物供給速率則為最低值,盆地處於持續的欠補償沉積狀態有關。在湖盆中心部位,往往是湖水大范圍擴張和加深形成的大面積非補償的緩慢沉積區,洪泛期以發育懸浮搬運的細粒沉積物沉積作用為主,因此,最大洪泛面主要表現為大套半深湖-深湖相的、薄而連續的暗棕色和黑灰色頁岩、油頁岩組成的密集段,並以組成密集段的暗色泥、頁岩和油頁岩中有機質含量高和類型好,富含介形蟲、雙殼類、藻類和微體或超微化石為顯著特徵,不僅區域對比標志清晰,而且往往具備層位穩定的良好生油層和區域性有效蓋層性質,因此,湖泊相沉積體系中的最大洪泛面往往具有重要等時對比意義而成為標志層。
圖3-10湖泊三角洲沉積體系的最大洪泛面發育位置(實際資料來自川西坳陷中、上侏羅統上沙溪廟組-遂寧組)
4.海相三角洲沉積體系洪泛面
在海相三角洲沉積體系中,洪泛面(或海泛面)的識別標志更為清晰,如同湖泊三角洲沉積體系,其三角洲平原、前緣和前三角洲的三個亞相中洪泛面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圖3-11),但以三角洲平原和前緣亞相中分流河道間的沼澤和泛濫平原微相的暗色泥頁岩、炭質頁岩和煤層更發育、層位更穩定和往往含有海侵期攜入的海相化石,如以有孔蟲為主要區別。而在海相前三角洲亞相中,洪泛期沉積則以發育大套正常海相的暗色泥岩夾薄層粉砂岩為主要標志,薄層粉砂岩夾層中普遍發育有水平紋層理和透鏡狀層理,浪成沙紋層理和豐富的海相生物實體和遺跡化石。
圖3-11海相三角洲層序中的短、中期和長期海泛面(最大海泛面)的發育位置(實際資料來自珠江口盆地PY34-1-3井珠江組下部LSC2長期旋迴層序)
『貳』 在泥盆紀時期,哪些魚類是王者級別的
隨著志留紀的結束,地球的進化史進入了古生代的後半期,即第四紀-泥盆紀。就像奧陶紀延續寒武紀大爆發一樣,泥盆紀也繼承了志留紀的生命力,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茂盛的蕨類植物和上升的昆蟲和兩棲動物都長到了前所未見的巨大規模。尤其是以魚類為代表的脊椎動物,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所以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
泥盆紀河海中,脊椎動物以魚類為主,如無顎硬骨魚、甲魚、鱗魚、雜魚(統稱「甲魚」);頜魚有四個分支:盾魚(地下城的魚)、帶刺魚、軟骨魚(鯊魚)和硬骨魚。你唱起來太吵了。其中,無顎類在泥盆紀早期繁盛,憑借其堅固的鎧甲,也能在志留紀比目魚猖獗的水域占據一席之地。但在泥盆紀中期,兇猛強壯的無頜魚出現時,強大的下顎和鋒利的牙齒不僅徹底粉碎了鱟的統治,還殺死了溫暖而沉重的無頜親屬。只有少數特化的無顎動物倖存下來,成為現代圓口動物的祖先。
『叄』 如何認識歐洲中世紀的等級制度
平民 騎士 輔助神甫【與修女一個等級】 修女院長 神父 騎士首領 家族組長 男爵 子爵 伯爵 侯爵【與其同等的有很多】 公爵 世襲公爵 聆道者
殉道者【相當於白騎護衛,是教廷的隱形勢力】 主教 各地區大主教 朝聖紅衣大主教 國王【國王其實只是個傀儡】
『肆』 地質時間單位中,按級別大小排第二位的叫什麼1.紀;2.代
地層單位分國際性地層單位、全國性或大區域性地層單位和地方性地層單位。
國際性地層單位適用於全世界,是根據生物演化階段劃分的。因為生物門類(綱、目、科)的演化階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據此劃分的地層單位必然適用於世界,稱國際性地層單位,包括界、系、統。
界——國際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層單位,包括一個代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系——界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二級單位,代表一個紀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系一般是根據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區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徵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白堊系等。
統——系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三級單位,代表一個世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全國性或大區域性地層單位有階、時帶,地方性地層單位有群、組、段、層。
地質時代單位有代、紀、世、期、時。
代——地質時代的最大單位,在代的時間內形成界的地層。代的名稱和界的名稱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紀——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個系的地層所佔的時間。紀的名稱和系的名稱符合,如寒武紀、奧陶紀等。
『伍』 現在的猴子未來可能進化成人類嗎
進化論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知識,有一位我非常喜歡的科學博主曾說過,能否接受它甚至可以判斷出此人是否擁有一個健康理性的世界觀。
而阻撓公眾接受進化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進化論的誤解,這個理論有很強的欺騙性;如果你從很多科普渠道聽說了部分進化論的理論大概,就會覺得進化論非常好理解,因而會產生「按照這個思路,我也可以推理世界」的錯覺。所以有很多普通讀者想出了一些反駁進化論的所謂「證據」,但其實他們腦中的進化論和科學的進化論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進化誤解——這不是升級電腦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拆一個關於進化論常見的誤解:進化是不是越進化越高級,越進化越厲害?那為什麼猴子到現在都進化不成人?
按我的習慣——先給結論,再分析:進化是有方向的,但並不是所有物種都會向復雜的結構進化,猴子永遠不可能進化成人。
多個智慧生命共同繁榮的異世界只能存在於人類的想像之中了
這就是猴子不會進化成人的本質,也是地球上再也不會誕生第二個智慧生命的根源,像動漫題材中的多種智慧生命(人類、精靈、妖精、獸人、矮人、哥布林等)共享一個世界的星球永遠不會出現,因為一但出現智慧生命,這個物種就一定會在極短時間里以壓倒性的優勢將整個生態位佔到過載。
『陸』 動物的 保護級別 和詳細種類
其實網路裡面有的哦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獸類 蜂猴(所有種) 熊猴 台灣猴 豚尾猴 葉猴(所有種) 長臂猿(所有種) 大熊貓 紫貂 貂熊 熊狸 豹 虎 雪豹 儒艮 白暨豚 亞洲象 黑麂 蒙古野驢 西藏野驢 野馬 鼷鹿 白唇鹿 坡鹿 梅花鹿 豚鹿 野牛 野氂牛 普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台灣鬣羚 赤斑羚 塔爾羊 北山羊 河狸 金絲猴(所有種) 雲豹 中華白海豚 野駱駝 麋鹿 扭角羚 馬來熊 兩棲爬行動物 四爪陸龜 黿 鱷蜥 巨蜥 蟒 揚子鱷 鳥類 短尾信天翁 白腹軍艦鳥 白鸛 黑鸛 朱䴉 中華秋沙鴨 金雕 白肩雕 玉帶海雕 白尾海雕 虎頭海雕 擬兀鷲 胡兀鷲 細嘴松雞 斑尾榛雞 雉鶉 四川山鷓鴣 海南山鷓鴣 黑頭角雉 紅胸角雉 灰腹角雉 黃腹角雉 虹雉(所有種) 褐馬雞 藍鷳 黑頸長尾雉 白頸長尾雉 黑長尾雉 孔雀雉 綠孔雀 黑頸鶴 白頭鶴 丹頂鶴 白鶴 赤頸鶴 鴇(所有種) 遺鷗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列表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哺乳類 短尾猴 獼猴 藏酋猴 穿山甲 豺 黑熊 棕熊(包括馬熊) 小熊貓 石貂 黃喉貂 水獺(所有種) 小爪水獺 斑林狸 大靈貓 小靈貓 草原斑貓 荒漠貓 叢林貓 猞猁 兔猻 金貓 漁貓 河麂 馬鹿(包括白臀鹿) 水鹿 駝鹿 斑羚 藏原羚 鵝喉羚 鬣羚 黃羊 盤羊 岩羊 海南兔 雪兔 塔里木兔 巨松鼠 鰭足目(所有種)鯨目(除一類外其它鯨類) 爬行類 三線閉殼龜 綠海龜 凹甲陸龜 雲南閉殼龜 嫡龜 大壁虎 山瑞鱉 地龜 太平洋麗龜 玳瑁 棱皮龜 兩棲類 貴州疣螈 大涼疣螈 細痣疣螈 鎮海疣螈 細瘰疣螈 虎紋蛙 大鯢 魚類 黃唇魚 松江鱸魚 克氏海馬魚 胭脂魚 唐魚 金線䰾 大理裂腹魚 花鰻鱺 川陝哲羅鮭 秦嶺細鱗鮭 文昌魚 鳥類 江 豚角?? 赤頸?? 鵜鶘(所有種) 鰹鳥(所有種) 海鸕鶿 岩鷺 海南虎斑鳽 小葦鳽 彩鸛 白䴉 白琵鷺 黑臉琵鷺 紅胸黑雁 白額雁 天鵝(所有種) 隼科(所有種) 鷹科其它鷹類 黑琴雞 柳雷鳥 岩雷鳥 雪雞 血雉 紅腹角雉 藏馬雞 藍馬雞 原雞 勺雞 白冠長尾雉 錦雞(所有種) 灰鶴 蓑羽鶴 長腳秧雞 姬田雞 棕背田雞 花田雞 小青腳鷸 灰燕鴴 小鷗 黑浮鷗 黃嘴河燕鷗 黑腹沙雞 綠鳩(所有種) 黑頦果鳩 皇鳩(所有種) 斑尾林鴿 鴉鵑(所有種) 鴞形目 灰喉針尾雨燕 鳳頭雨燕 橙胸咬鵑 黑胸蜂虎 綠喉蜂虎 犀鳥科 白腹黑啄木鳥 闊嘴鳥 鶴嘴翠鳥 鸚鵡科(所有種) 小杓鷸 白枕鶴 花尾榛雞 黃嘴白鷺 彩䴉 白鷳 黑頸鸕鶿 八色鶇科(所有種) 黑䴉 藍耳翠鳥 鵑鳩(所有種) 黑嘴端鳳頭燕鷗 銅翅水雉 沙丘鶴 黑鷳 鐮翅雞 鴛鴦 麻雀 無脊椎動物 虎斑寶貝 冠螺 大珠母貝 佛耳麗蚌 偉鋏叭 尖板曦箭蜓 寬紋北箭蜓 中華缺翅蟲 墨脫缺翅蟲 拉步甲 碩步甲 彩臂金龜(所有種) 叉犀金龜 雙尾褐鳳蝶 三尾褐鳳蝶 中華虎鳳蝶 阿波羅絹蝶 國家三級保護動物 豹貓、華南兔、貉狐、紅腹松鼠、豪豬箭豬(剌蝟)、鼬、獾、黃鼬、青鼬、中華竹鼠、銀星竹鼠、竹雞、紅嘴相思鳥、環頸雉、小田雞、山斑雞、鵪鶉、針尾鴨、蟾、青蛙等。 再往下四級五級沒有的。 還有一些史前動物;1.三葉蟲:三葉蟲最初出現在寒武紀初期(達約5.7億年前),當時居海洋的統治地位,但到了中生代已完全滅絕,現在我們只能看到它們的化石。三葉蟲的樣子奇特,身體分成頭、胸、腹三部分。貝殼則有3個葉體,二葉位於縱向軸葉的每一側,因此被稱為「三葉蟲」。 2.甲胄魚:甲胄魚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距今4億多年到5億多年的古生代時期。他們中的大多數身體前段都包著堅硬的骨質甲胄,形似魚類,但沒有成對的鰭,,活動能力很差。 3.猛獁象:猛獁象生活在距今20萬年到一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地區外緣的凍土苔原地帶。它們是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全身覆蓋著暗褐色的毛。 4.始祖鳥:生活在距今1.44億年前,科學家從化石上看到始祖鳥有清晰的羽毛印痕,而且分為初級和次級飛羽,還有尾羽。。它們的前肢進化成飛行的翅膀,後足有4個趾,3前1後,這些特徵都與現代鳥類相似。 PS如果還需要更詳細資料可以網路我^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