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自治縣村幹部韋中頂
1.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在地球上的經緯度是多少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位於北緯N26°02′37.89″ 東經E107°52′7.78″。
三都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東經107°40′至108°14′,北緯25°30′至26°10′之間。東鄰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獨山、都勻,北連丹寨。東西寬56公里,南北長78公里,距省城貴陽230公里,距州府都勻85公里,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
全縣轄10鎮11個鄉270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24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4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0.47萬人,占總人口的96.4%;水族人口20.24萬人,占總人口的64.8%,中國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縣境內居住著漢、水、布依、苗、瑤等14個民族。國道321線橫貫縣境,是西南省區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貴陽、昆明達樟江國家級喀斯特森林保護區旅遊線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縣境處於雲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間,最高為西北面的更頂山,海拔1665.5米;最低處是壩街附近的都柳江出境處,海拔303米。境內山嶺連綿,溪流交錯,其間夾著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壩,在總面積中耕地佔9.4%,林地佔55.6%,草山佔29.7%,水面佔1.3%,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縣境內森林資源得到較好保護,森林覆蓋率50.08%,是全省十個重點林業縣之一。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特徵為夏長冬短,春秋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平均為328天,年平均降雨量 1349.5毫米。 縣境內大小河流42條,水力資源豐富,理論儲量25萬千瓦,目前僅開發2524千瓦,穿境而過的都柳江是珠江的重要支流,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境內長83.5公里,落差197米,流域控制面積為168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70.6%,有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二級支流31條匯入,極具開發電力、水運、旅遊的潛力。同時,都柳江的水總硬度極值為66至70毫克/升,屬二級標准,酸鹼度、溶解氧、氧化物等主要水質指標均屬一級標准,水質良好。
2. 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公交車什麼時候上班
等病疫傳播期己過,三都水族自治區縣的公交車就能正式上班。
3. 黔南州下榕高三都水族自治縣到貴陽龍洞堡的高速費是多少錢
你好朋友,一般高速費的話都不是特別貴,十幾塊錢就可以了,謝謝。
4. 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民俗
水族,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擅長農耕,以種植水稻為主。
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種已經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個單字,僅限於宗教活動中使用。這些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書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認識。他們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夏歷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個亥日,是水族各寨輪流過年的日子。水族過年稱「借端」,十分隆重熱鬧。屆時敲響鑼鼓,吹響蘆笙,還舉行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水族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其中一隻發展起來的。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了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隋唐時統稱「溪峒蠻」;宋代在該處設置「撫水州」,被通稱「撫水蠻」;州這一地名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13世紀中期,有大規模的漢族人移到此處;13-17世紀,又有大量的漢族士兵被調到此處戍守,設屯安家,他們的後代也逐漸融合於水族。
雲南的水族有8000多人,佔中國水族人口的2%。主要聚居在富源縣黃泥河鄉,彝良縣的大河,龍安等地也有分布。
【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立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胸前的銀飾是節日才佩帶的。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結了婚的婦女用背帶背著她的小寶寶。背帶綉得十分精緻,這也是她個人裝飾的一部分。
【習俗】
民間有尊老習俗,凡遇老人生日,晚輩兒女要特意縫制自製白布長衫和白布頭帕敬獻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人死實行土葬。死者系婦女,要由娘家驗看後才能人殮合棺。停樞期間設堂開祭,請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懸掛鎮宅「吞口」是水族特有的風俗,「吞口」的種類有5種,有特殊的名稱和形狀,總體是一個木雕人頭。掛在民宅門頭,用以「吞」沒妖魔邪惡,消災弭禍。
【婚俗】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過去父母包辦,現多自由戀愛成親。
水族婚俗保留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友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之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新娘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鍾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食俗】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穀、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
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水族比較重視養殖業和漁業,因此,各種牲畜禽及水產品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類食物。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魚酸(魚蝦製成)、臭酸(豬、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種。其中以辣酸為最常用。辣酸用新鮮紅辣椒加工製成。其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紅辣椒淘洗干凈,加水用磨子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飯),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經發酵,即成美味酸湯。食用時,把白菜、青菜、嫩竹筍、大葉韭菜、廣菜等各種蔬菜煮熟,舀適當酸放入,煮開即可。以糊辣椒面、鹽巴並舀一點菜湯調成蘸水,吃菜時要就著蘸水吃,其味鮮美,極為開胃。極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鍋」,一大鍋酸湯加蘸水幾乎就是每日不變的菜餚。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魚,也習慣加入菜中,煮成一鍋沾蘸水吃。
水族喜愛喝酒,家家都會烤制米酒。逢年節、慶典或親朋來訪,都離不開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著悠久傳統,輪流過端就是熱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節慶】
水族除與周圍漢族同樣歡度傳統節日外,本民族主要節日有三月三祭龍節(又叫祭天節)、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日祭山林節等。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水族的節日習俗根據「水書」記載,水族歷法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和春復秋冬四季。陰歷的九月為其歲首,陰歷的八月為其歲尾。根據水歷,水族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端」節和「卯」節。「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逢水歷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陰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亥日,就是水族端的節日。但各地所過的亥日不一樣。如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內外套以第一個亥日為節日,水龍地區過第二個亥日;恆豐,三洞地區過第三四個亥日。節日前,各村寨普遍響起過端節的銅鼓聲,家家戶戶把傢具收拾得整齊干凈。
節日期間,男女老幼穿著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青年們唱歌跳舞尋求配偶。他們聚集在「端坡」上舉行賽馬大會,鄰近各族也趕來參加,坡頭上人山人海,形成民族和民族之間團結的盛會,端節的來源,傳說在遠古時代有兄弟數人,分家後各居一方,平時很少見面,到了穀子黃時,兄弟們彼此走訪,共慶豐收,亥日是他們分家的日子,以後這個節日就世代相傳下來。這就是說:「端節」是水族祈求豐收的一個盛「卯」節水族語叫「借卯」,逢每年的水歷十月(陰歷六月)擇一個卯日舉行。這個節反三都九阡的一部分村寨和獨山縣的水慶、永康、水利、莪蒲等地的水族才過。節日那天,人們要穿盛裝上「卯坡」,盡情地唱歌預祝豐收和祭祀祖先。晚上擊銅鼓、皮鼓娛樂。
【建築】
水族居住區處於亞熱帶,多雨潮濕,加之樹林茂密,豺狼虎豹野豬經常出沒其間。水族居住「干欄」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濕和野獸的侵害。
水族木樓,一般分上下兩層。下層是整個上層房屋的承重部件,因此先修好基腳,根據木屋間架結構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塊石安穩柱腳即可,一般不要修整屋基平面。下層柱粗(直徑一般在30厘米以上),柱身榫眼用穿枋縱橫連結,每排底柱上端扣架粗大的原木作為橫梁,梁與梁之間鋪著墊木,俗稱「樓枕」,枕上鋪著寬厚的樓板(多為松樹或楓樹解成的板子),形成平整的樓面。上層屋架,一般每排為五柱四瓜(或稱十一檁水步),也有五柱六瓜(或稱十五檁水步)。木樓為穿斗式結構,在柱與柱之間用穿枋組成網路。特別是上層屋架柱腳扣枋為魚尾式的斗角銜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欄建築中最出色的創造。柱腳扣枋的這種魚尾式「斗角」結構,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頂上再用檁子卡住各排柱頭和瓜頭,各部銜接處都是齒榫鉚緊,使建築物整體性強,十分穩固。下層的抵柱和橫梁與上層排架必須對應,俗稱「柱頂柱」,這使木材抗壓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5. 三都都柳江作文 。
水族,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擅長農耕,以種植水稻為主。
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種已經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個單字,僅限於宗教活動中使用。這些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書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認識。他們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夏歷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個亥日,是水族各寨輪流過年的日子。水族過年稱「借端」,十分隆重熱鬧。屆時敲響鑼鼓,吹響蘆笙,還舉行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水族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其中一隻發展起來的。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了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隋唐時統稱「溪峒蠻」;宋代在該處設置「撫水州」,被通稱「撫水蠻」;州這一地名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13世紀中期,有大規模的漢族人移到此處;13-17世紀,又有大量的漢族士兵被調到此處戍守,設屯安家,他們的後代也逐漸融合於水族。
雲南的水族有8000多人,佔中國水族人口的2%。主要聚居在富源縣黃泥河鄉,彝良縣的大河,龍安等地也有分布。
【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立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胸前的銀飾是節日才佩帶的。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結了婚的婦女用背帶背著她的小寶寶。背帶綉得十分精緻,這也是她個人裝飾的一部分。
【習俗】
民間有尊老習俗,凡遇老人生日,晚輩兒女要特意縫制自製白布長衫和白布頭帕敬獻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人實行土葬。者系婦女,要由娘家驗看後才能人殮合棺。停樞期間設堂開祭,請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懸掛鎮宅「吞口」是水族特有的風俗,「吞口」的種類有5種,有特殊的名稱和形狀,總體是一個木雕人頭。掛在民宅門頭,用以「吞」沒妖魔邪惡,消災弭禍。
【婚俗】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過去父母包辦,現多自由戀愛成親。
水族婚俗保留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友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之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紙傘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新娘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鍾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食俗】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食,此外,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穀、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
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水族比較重視養殖業和漁業,因此,各種牲畜禽及水產品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類食物。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魚酸(魚蝦製成)、臭酸(豬、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種。其中以辣酸為最常用。辣酸用新鮮紅辣椒加工製成。其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紅辣椒淘洗干凈,加水用磨子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飯),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經發酵,即成美味酸湯。食用時,把白菜、青菜、嫩竹筍、大葉韭菜、廣菜等各種蔬菜煮熟,舀適當酸放入,煮開即可。以糊辣椒面、鹽巴並舀一點菜湯調成蘸水,吃菜時要就著蘸水吃,其味鮮美,極為開胃。極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鍋」,一大鍋酸湯加蘸水幾乎就是每日不變的菜餚。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魚,也習慣加入菜中,煮成一鍋沾蘸水吃。
水族喜愛喝酒,家家都會烤制米酒。逢年節、慶典或親朋來訪,都離不開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著悠久傳統,輪流過端就是熱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節慶】
水族除與周圍漢族同樣歡度傳統節日外,本民族主要節日有三月三祭龍節(又叫祭天節)、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日祭山林節等。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水族的節日習俗根據「水書」記載,水族歷法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和春復秋冬四季。陰歷的九月為其歲首,陰歷的八月為其歲尾。根據水歷,水族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端」節和「卯」節。「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逢水歷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陰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亥日,就是水族端的節日。但各地所過的亥日不一樣。如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內外套以第一個亥日為節日,水龍地區過第二個亥日;恆豐,三洞地區過第三四個亥日。節日前,各村寨普遍響起過端節的銅鼓聲,家家戶戶把傢具收拾得整齊干凈。
節日期間,男女老幼穿著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青年們唱歌跳舞尋求配偶。他們聚集在「端坡」上舉行賽馬大會,鄰近各族也趕來參加,坡頭上人山人海,形成民族和民族之間團結的盛會,端節的來源,傳說在遠古時代有兄弟數人,分家後各居一方,平時很少見面,到了穀子黃時,兄弟們彼此走訪,共慶豐收,亥日是他們分家的日子,以後這個節日就世代相傳下來。這就是說:「端節」是水族祈求豐收的一個盛「卯」節水族語叫「借卯」,逢每年的水歷十月(陰歷六月)擇一個卯日舉行。這個節反三都九阡的一部分村寨和獨山縣的水慶、永康、水利、莪蒲等地的水族才過。節日那天,人們要穿盛裝上「卯坡」,盡情地唱歌預祝豐收和祭祀祖先。晚上擊銅鼓、皮鼓娛樂。
【建築】
水族居住區處於亞熱帶,多雨潮濕,加之樹林茂密,豺狼虎豹野豬經常出沒其間。水族居住「干欄」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濕和野獸的侵害。
水族木樓,一般分上下兩層。下層是整個上層房屋的承重部件,因此先修好基腳,根據木屋間架結構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塊石安穩柱腳即可,一般不要修整屋基平面。下層柱粗(直徑一般在30厘米以上),柱身榫眼用穿枋縱橫連結,每排底柱上端扣架粗大的原木作為橫梁,梁與梁之間鋪著墊木,俗稱「樓枕」,枕上鋪著寬厚的樓板(多為松樹或楓樹解成的板子),形成平整的樓面。上層屋架,一般每排為五柱四瓜(或稱十一檁水步),也有五柱六瓜(或稱十五檁水步)。木樓為穿斗式結構,在柱與柱之間用穿枋組成網路。特別是上層屋架柱腳扣枋為魚尾式的斗角銜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欄建築中最出色的創造。柱腳扣枋的這種魚尾式「斗角」結構,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頂上再用檁子卡住各排柱頭和瓜頭,各部銜接處都是齒榫鉚緊,使建築物整體性強,十分穩固。下層的抵柱和橫梁與上層排架必須對應,俗稱「柱頂柱」,這使木材抗壓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6.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貴州的哪個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東經107°40′至108°14′,北緯25°30′至26°10′之間。東鄰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獨山、都勻,北連丹寨。東西寬56公里,南北長78公里,距省城貴陽230公里,距州府都勻85公里,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全縣轄10鎮11個鄉270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24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4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0.47萬人,占總人口的96.8%;水族人口20.24萬人,占總人口的64.3%,全國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縣境內居住著漢、水、布依、苗、瑤等14個民族。國道321線橫貫縣境,是西南省區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貴陽、昆明達樟江國家級喀斯特森林保護區旅遊線路上最便捷的通道。[1]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三都縣堯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水各民族村寨圖
三都在夏朝屬梁州東南裔;商屬於荊州西南裔;周屬越,領牂牁國地;秦屬象郡且蘭縣地;漢屬牂牁郡;晉至南朝宋屬牂牁郡的東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處交界地;南朝齊屬牂牁郡東南角和齊熙郡西北角等處交界地;梁、陳屬南牂牁郡;隋屬牂牁郡。唐初開始在三都境內設治,貞觀三年(629年),置婆覽縣,即今三都恆豐、塘州、合江一帶;都尚縣,即今三都都江一帶,屬應州管轄,州治在都尚縣。宋代(960-1279年),屬夔州路紹慶府(今四川彭水縣)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爛土等處洞長忽帶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內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將洞蠻爛土建立定雲府,改陳蒙洞為陳蒙州,合江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設陳蒙爛土軍民安撫司。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勻定雲安撫司為都勻安撫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張均為合江州陳蒙爛土長官,隸都勻衛。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長官司改屬獨山州,隸新設的都勻府。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廳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隸都勻府。雍正12年(1734年),以爛土司地置三腳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鄉鎮。民國2年12月(1913年),都江廳改稱都江縣,三腳州同改稱三合縣。民國30年2月(1941年),貴州省政府將都江、三合兩縣合並,改名三都水族自治縣,三都水族自治縣治設三合鎮,都江縣署改為區署。[2]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三十七次會議作出決定,撤銷三都水族自治縣,設置三都水家族自治縣,同年12月21日,將三都水家族自治縣更名為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縣正式成立,縣治設三合鎮,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此後,縣名、縣治一直沿襲至今。
編輯本段
地形地貌
怎雷寨風景
縣境處於雲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間,最高為西北面的更頂山,海拔1665.5米;最低處是壩街附近的都柳江出境處,海拔303米。境內山嶺連綿,溪流交錯,其間夾著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壩,在總面積中耕地佔9.4%,林地佔55.6%,草山佔29.7%,水面佔1.3%,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縣境內森林資源得到較好保護,森林覆蓋率50.08%,是全省十個重點林業縣之一。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特徵為夏長冬短,春秋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平均為328天,年平均降雨量1349.5毫米。[3][1]
編輯本段
自然資源
水力資源
中和瀑布
縣境內大小河流42條,水力資源豐富,理論儲量25萬千瓦,目前僅開發2524千瓦,穿境而過的都柳江是珠江的重要支流,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境內長83.5公里,落差197米,流域控制面積為168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70.6%,有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二級支流31條匯入,極具開發電力、水運、旅遊的潛力。同時,都柳江的水總硬度極值為66至70毫克/升,屬二級標准,酸鹼度、溶解氧、氧化物等主要水質指標均屬一級標准,水質良好。都柳江可進行梯級開發,特別是建成壩街電站、百梓橋電站後,將有利於整合都柳江的資源,充分發揮都柳江的經濟效益和價值效應,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4]
旅遊資源
中國水族卯文化風情園
縣境內有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古樸迷離的民俗民風和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別具特色。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水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水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歷法,有「端節」、「卯節」等傳統節日,《水書》被譽為中國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民歌形式多樣,有雙歌、單歌、蔸歌、調歌、詰歌,尤以蔸歌堪稱民歌奇葩,說唱結合,內容豐富,音調獨具一格,被收入貴州曲藝園地的一個新曲種。有粗獷奔放的斗角舞,慶祝豐收的銅鼓舞,庄嚴的水族祭祀儀式,有古樸典雅的「干攔式」建築,有工藝精湛、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綉、剪紙、服飾和風味獨特的傳統飲食,有一瀉三迭的中和飛瀑、渾然天造的塘州仙人橋、通天測地的「晴雨石」、玄機難解的「產蛋崖」、聞歌起舞的「風流草」等等。同時,還有都江古城垣、羊福摩崖墓群、引朗石板墓等名勝古跡,很有研究和開發價值,中和鎮廟良村、八貓寨、都江鎮怎雷村、三洞鄉板告村等一批民族旅遊村寨相繼建成,並接待了中外遊客。[5]
礦產資源
境內物產豐富,地下礦藏有汞、銻、金、鉛、鋅、銅、鐵、硫磺、煤、金剛石等。具有開發價值的有:銻礦金屬儲量8萬噸;硫鐵礦儲量C+D級484.55萬噸;金礦屬微細粒浸染型金礦與銻砷伴生的金銻礦,是國內少有的中型礦床,黃金儲量7噸;煤礦總儲量1500萬噸;鉛鋅地質儲量Pb+2nC+D級12736噸;赤鐵礦2282萬噸,其餘20餘種礦產資源均有一定開采價值。
林產資源
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縣境內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主要樹種有杉樹、馬尾松、油桐、油茶、麻櫟、柏樹、楓樹、楠木、樟木、桫欏、楠竹、漆樹、杜仲等。是全省十大林業縣之一,全縣有11片林區。東片區的都江、壩街、羊福、巫不、打魚、拉攬6個鄉(鎮)和南片區的揚拱、九阡等鄉鎮,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國有拉攬林場位於縣城以東12公里處,現有經營面積25萬畝,林木蓄積量140萬立方米,素有「百里林海」之稱。該場具備年產1.5萬余立方米商品材的能力,是貴州省營業銷售收入率先突破千萬元大關的國營林楊,也是全國國營林場500強之一。[6]
漁業資源
以都柳江為最豐富,主要魚類有30種,隸屬6個科。其中鯉科有22種,鰭科4種,鯰科1種,鮑科1種,鰍科2種。都柳江所產的角角魚等優質淡水魚類,在省內外負有盛名。[7]
編輯本段
行政區劃
2006年,三都水族自治縣轄10個鎮即三合鎮、大河鎮、豐樂鎮、合江鎮、普安鎮、都江鎮、中和鎮、廷牌鎮、周覃鎮、九阡鎮;11個鄉即交梨鄉、拉攬鄉、打魚鄉、壩街鄉、羊福鄉、巫不鄉、水龍鄉、塘州鄉、三洞鄉、恆豐鄉、揚拱鄉;下轄270個村、4個居委會、2144個村民小組。[8]
編輯本段
民族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9744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三合鎮36875大河鎮12129普安鎮18322都江鎮14995中和鎮10441周覃鎮14315九阡鎮19745拉攬鄉4406豐樂鄉20124爛土鄉17676交梨鄉18345壩街鄉9182打魚鄉10929羊福鄉6519巫不鄉4299水龍鄉13578塘州鄉16893三洞鄉16902廷牌鄉17681恆豐鄉8686揚拱鄉5400
2003年,三都水族自治縣轄10個鎮、11個鄉,270個村委會和4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32.5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30.47萬人,占總人口的93.49%。少數民族人口中,水族人口20.29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62.23%。[9]
編輯本段
基礎設施
水書摩崖石刻
城經3次建設總體規劃修編,進行了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分階段建設規劃設計,縣城區內道路、橋梁、給排水、供電、環衛、綠化、通訊、教育、衛生、金融、市場等設施得到不斷改善。縣城規劃面積達到了10.84平方公里,建成面積達到4.42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9萬人,日流動人口達5000人以上,形成了較為繁華的集市貿易,初具城市規模。城區道路建成了「三縱四橫」主要道路交通網路,即建設路、河濱東路、河濱南路、環城東路、都江路、中山路、文化路等主要交通幹道。此外,還先後建成了深圳路、團結路、振興路、民族路、商貿路、解放路、中華路、鳳凰大道、麻光大道等道路,道路總長達到18.7公里,道路硬化面積超過37萬平方米,硬化率達95%以上。完成了人行道青石道板的鋪裝建設,鋪裝面積總計達到4萬多平方米。各主大街兩側建設綠化帶近1.5萬平方米,對各條街道按一街一景、突出特色標准選植綠化樹3000多株,縣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7%以上。安裝道路路燈800多盞,高桿照明燈3盞,各居住小區路燈300多盞,各沿街單位及院落小區等大都安裝彩燈或霓虹燈,每晚的燈光照明成了縣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都柳江兩岸按百年一遇標准建設防洪堤近5公里,不同規格的道路排水溝近25公里,疏通了城內排水功能,大大提高了縣城抵禦洪水的能力。[10][11]
編輯本段
經濟建設
經濟概況
三都水族自治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科學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堅持又快又好發展的主題,更新發展觀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盤整資源,大力實施「科教興縣、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城建旅遊活縣、民族文化塑縣」五大戰略,全縣經濟社會實現了持續、協調、快速發展,呈現出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發展態勢。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8.44億元,增長10.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億元,增長64.39%;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1.55億元,增長18.33%。
農村經濟
雪花洞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目標,著力構建立體農業產業鏈,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大力推廣「一年多熟制」種植模式,「竹、畜、菜、果、茶」五朵金花初具規模,農業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全年農業總產值完成6.19億元,增長5.6%;糧食總播面達35.1萬畝,糧食總產量達9.75萬噸,增長3.73%。全縣大牲畜存欄17.55萬頭,增長6.3%;大牲畜出欄2.86萬頭,增長8.95%;涌現了116個畜牧養殖示範點,其中養豬5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77個,100頭養牛場3個,養牛3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1個。生態工程建設完成綠化造林4.6萬畝,其中種竹完成1.36萬畝。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4.64億元,增長12.24%。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816元,人均增收165元,增長9.99%。實施扶貧工作整村推進24個村,目前已完成項目總工程量的60%。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有效開展,整合各部門資金和深圳幫扶資金共500多萬元投入了水各、水根、達便等試點村項目建設。[12]
工業經濟
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加大環境整治,強化服務意識,積極落實服務承諾,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2006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5525萬元,突破億元大關。其中,國有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072.8萬元,非國有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0452.2萬元。規模工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4710.7萬元,其中國有企業完成1217.3萬元,非國有企業完成3493.4萬元。全縣規模企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3546.4萬元,工業產品銷售率為87.3%。全縣完成稅收679.3萬元,其中國有企業完成232.7萬元,非國有企業完成446.6萬元。2006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國有工業企業共五戶:即縣供電局、縣黃金礦、縣自來水公司、縣電力公司、縣植物油廠;規模工業企業(非公有制)共十戶:為瑞江木業有限責任公司、金江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順源木業有限責任公司、湘黔硅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亨通礦業有限公司三都分公司、精礦冶煉廠、鑫源鉛鋅選礦廠、三都硫化廠、恆通選礦廠、龍騰竹木業公司。在縣境內形成了電力工業、礦選冶工業、森工林企業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13]
編輯本段
社會事業
教育工作得到加強,扎實抓好「兩基」鞏固工作,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2%,輟學率0.45%;初中教育階段入學率為96.2%。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完成「兩術」任務6620例,人口自然增長率8.65‰,實現年度人口控制目標。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全縣基本實現「村村通」。認真開展「三下鄉」活動。組織6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科技服務團」深入7個鄉(鎮)開展送「科技、衛生、文化、法律」活動。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城鄉聯動,扎實開展「整臟治亂」工作,城鄉衛生狀況明顯改善,群眾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13]
編輯本段
風景名勝
巴茅水族旅遊村
三都水族自治縣景點主要有:百城林海風光、都柳江漂流、森林度假村、堯人山自然保護區、布仰摩崖石刻、都江古城遺址、清軍萬人墳、水族苗族歌舞、村寨等;南線主要以民族風情為主,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節、卯節情歌、民族工藝品及水龍引朗石棺墓、塘州仙人橋、中和瀑布、三洞貓石守田等一些奇石異景。縣境內名勝古跡數量眾多、內涵豐富,自然景色風光旖旎、秀美如畫。境內有文物點45處,其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名勝古跡有貴州「新疆六廳」故城遺跡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布仰摩崖、九阡鎮石板寨抗日舊址、九阡鎮梅采寨岜丟山九阡水族起義遺址、引朗石棺墓及堯人山太平天國遺址等。主要景區有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14][1]
編輯本段
土特產品
地方土特產甚多,主要有木材、九阡酒、九阡李、廷牌干辣椒、西廂雪梨、沃屯蜜桔,臍橙、沙田柚、周覃土花布、拉攬竹沙發、巫不香豬、木耳、麻竹筍、香菇、茶葉、花生等。[1]
編輯本段
民族風情
東方情人節水族卯節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水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水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歷法,有「端節」、「卯節」等傳統節日,《水書》被譽為中國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民歌形式多樣,有雙歌、單歌、蔸歌、調歌、詰歌,尤以蔸歌堪稱民歌奇葩,說唱結合,內容豐富,音調獨具一格,被收入貴州曲藝園地的一個新曲種。有粗獷奔放的斗角舞,慶祝豐收的銅鼓舞,庄嚴的水族祭祀儀式,有古樸典雅的「干攔式」建築,有工藝精湛、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綉、剪紙、服飾和風味獨特的傳統飲食,有一瀉三迭的中和飛瀑、渾然天造的塘州仙人橋、通天測地的「晴雨石」、玄機難崖」、風流草」等等。同時,還有都江古城垣、羊福摩崖墓群、引朗石板墓等名勝古跡,很有研究和開發價值,中和鎮廟良村、八貓寨、都江鎮怎雷村、三洞鄉板告村等一批民族旅遊村寨相繼建成,並接待了中外遊客。[2]
水族端節是水族的大年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水族稱歡慶端節為(水族發音)「借端」,每年以水歷來推算「借端」的日期,水歷以陰歷九月為正月,是萬物歸終之意,亥天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既是歲終又是新年伊始。水族端節從農歷的八月持續到十月,分七批過完,從開始到結尾長達49天,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節日。[1]
7. 貴州三都水歌對唱
平常就練啊,過卯那天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