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幹部白事
⑴ 農村葬禮都有什麼規矩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任何事物都阻擋不了,在咱們農村,關於喪葬的習俗和文化傳承了幾千年。對於喪事,不同的農村地區有不同的習俗和講究,但無論是什麼習俗,都會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辦葬禮 土葬需要在人去世之後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裡,然後再把棺材埋於土中,然後再以「墳」的形式供後人祭奠。不過,土葬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即破壞耕地資源。在耕地資源如此緊缺的情況下,國家對於農村喪葬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而言,涉及到以下4個方面:
[1]一些壞的社會風氣已經開始逐步在農村蔓延,不少村民已經深受其影響。就拿喪葬過程中的低俗表演來說吧,很多地區已經有了這種傷風敗俗的風氣,更為嚴重的則是找人哭喪
[2]這兩年,惡意攀比的問題已經侵蝕到喪葬方面,比如剛剛提到的低俗表演、大操大辦等等問題。表面上看起來,這些風光無限的葬禮在彰顯子女們的孝順,而事實上往往並非如此。所以,倡導喪事從簡對於目前農村的社會風氣來說非常有必要
[3],已經有地區在實施這樣的舉措了,與之前的土葬相比,劃定范圍進行公葬不僅不會浪費土地資源,反而可以更集中化的對公墓進行管理。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種往往是收費的,即便是公墓與村子比較遠,農民依然需要交錢。
[4]前三個方面農民倒是可以接受,甚至積極響應。但是,對於第四個火葬而言,想必不少農民都會抵觸。
⑵ 紅事遇到白事,村支書要開棺檢驗是哪部電視劇
紅刺兒遇到白事兒村支書要開關檢驗是哪部電視劇這個我覺得村支書要開關檢驗,也是正常的,人家也是有這個權利的,但電視劇的名字我真的說不出來。
⑶ 山西一村規葬禮禁披麻戴孝引軒然大波,移風易俗和矯枉過正的界限是什麼
山西一個村落的公告引起了關注。公告顯示從10月1號起,該村不允許過滿月,一周歲60周歲搬家宴請。葬禮不準披麻戴孝,不準進行進行祭祀活動,不準送花圈子扎一切從簡,杜絕鋪張浪費。
網友所詬病的並不是移風易俗。網友所詬病的是矯枉過正的後面的懲戒。
感謝你的閱讀。
⑷ 農村生白事接客的對詞
農村白事主持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
雲天凝素,純寒料峭,冷風呼號,哀樂低回,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民間傳承的節日,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來到殯儀館,沉痛悼念品德流芳的好黨
員,好乾部,---局的張--同志,並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參加今天遺體告別儀式的有,市局領導,縣局領導及
全體同志,以及張--同志生前友好戰友,親朋好友,及友好鄰里。
張---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去世,享年53歲。他的逝世,對親人,對單位,對朋友都是一大損失。為悼念張--同志前來敬獻花圈的有--------------------等單位下面請全體肅立,向張--同志遺體默哀,奏哀樂--哀畢張--同志病重期間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懷,---局領導,同志及親朋好友多次去醫院和家中看望,並表示慰問,在此我僅代表張--家屬向關心張--的單位領導及同志,向給予張一家人以關愛的親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請---局領導孫--介紹張--同志的生平。(略)
張--的一生是平凡而又磊落的一生,工作上他是兢業的典範;生活中他是個守法公民;家庭中他是個好丈夫,好父親;
朋友中他是個良師益友;親友中,他是好長輩好弟兄;做人中他是很素質有品位的人;所以,我們希望張--一路走好。
跨仙天堂,猶俯迷漫水方間。
如影隨風,高范自茲繞雲煙。
風雲慘慘,追懷只能到九天。
人寰熙熙,留得一身清名傳。
安息吧,張--同志。
向遺體告別儀式開始。 葬禮結束。
2.
破碎的鏡子,難圓的夢。離別的親人,難續的情!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是XX老大人與世長辭的日子。在此,我們東方演藝公司受貴俯的邀請。帶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前來。在此,我代表我們全體演員向XX老大人的仙逝表示沉痛的哀悼!並向前來悼念的每一位親朋好友表示最誠摯的敬意!XX老大人於2010年XX月XX日離開我們!享年75歲!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世間難免有生,有死,有分,有合。盡管XX老大人離我們遠去,可他的音容,笑貌卻永遠留在我們及他兒孫們的心中。XX老大人的一生是 光輝的一生!是勤儉持家的一生!他把他的一生都無私的奉獻給了養育他的這片熱土。並在這片熱土裡立下了不朽的豐碑!生如春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這也正是XX老大人一生的光輝寫照!
在此,也希望孝子賢孫們節哀順便。把悲傷和痛苦化作動力,來繼承XX老大人生前未完成的遺志,把府上發揚光大!我也相信XX老大人在天之靈也會保佑所有的親朋好友,一生平安!萬代富貴!
讓我們共同祝願我們的XX老大人,在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平安!
下面我宣布今天為XX老大人的追悼儀式正式開始;
第一項 響鳴炮奏哀樂! 第二項 全體來賓起立面向亡靈三鞠躬 第三項 主孝代表講話 第四項 總管講話
下面有我們的男名歌給大家帶來一首父親,讓我們的歌聲伴隨著在天堂的XX老大人不孤單,不寂寞。也送給普天之下的父親,母親們願他們晚年幸福
⑸ 白事村幹部不一事同仁怎樣舉報
這個可以到紀檢科去舉報,但是你要有有力證據。
⑹ 村幹部可以在八小時以外做紅白喜事放汽球活動嗎
只要不做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事,也不影響本職工作,那麼就是可以的。
⑺ 農村喪事進場詞和流程
尊敬的孝家,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各位幫忙師傅:大家晚上好!
雲蒙低專沉,沂水嗚屬咽,蒼天流淚,大地悲鳴。「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今天,我們大家在這里,懷著沉痛的心情只為悼念一位平凡而偉大,他艱苦勞作了一生,晚年因患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今天,我們——樂隊受孝家委託,前來為老人送行,並為他老人家舉辦一場隆重而又庄嚴的追悼晚會,那麼現在,我宣布:追悼儀式正式開始。
流程:1、首先有請樂隊前奏!(葬禮進行曲)
2、有請老人所有孝子賢孫在靈前就位。
3、有請主持人就位。
4、有請在場的各位來賓全體肅立,讓我們懷著一顆沉痛的心為老人默哀,同時請鳴炮奏樂。(哀樂)
5、禮畢,向 老人遺體三鞠躬。
⑻ 日本、韓國如何防止鄉鎮幹部,村幹部大操大辦紅白喜事
這個是世俗人情,雖然說貴為領導幹部,也是身在紅塵中,也不能完全的脫離傳統思想的影響,雖然說其中可能存在腐敗違法亂紀的現象,但想要徹底的斷絕也是不現實的,我覺得用一個制度來進行一個約束即可。
⑼ 村幹部不讓知客管理紅白喜事是什麼行為
亂用職權,知客是辦事的主家請的,村幹部怎麼能用自己的權力去,阻制這件事
⑽ 農村過喪事不送客有什麼忌諱
民間喪葬習俗
1、送終: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難免一死,可對長輩的死,家人是很講究的。高齡老人過世,講究的是要有子女在場,看著老人死去,這就叫為老人送終。如果一位長者,由於生急病暴病而死,或者患慢性病在不知不覺中死去,其子女一個都不在場,這個長者死去,人家就要議論,一是稱此長者無福氣,連送終的人也沒有一個;二是要議論他的子女不孝,老人死去都不知道。人們俗稱的壽終正寢就是指老人過世時有子女在場,如無子女在場則視為不吉利。在此風俗的影響下,所以一般人家在高齡老人病危期間,子女們再忙也要守在老人身邊,直到老人過世,子女們才放心。凡遇到這些子女,人家就會議論說他們是孝子孝孫,當然,若遇到那些患慢性病的老人突然病故,即使子女不在場,人家也會諒解,人們俗稱的長病無孝子,但對送終的風俗至今未變。
2、哭喪:高齡老人或長輩過世,女性子女在場一見老人斷氣就要放聲大哭。這種哭由老人的女兒哭,兒媳婦哭,如亡者是男性,還有其妻哭,這時的哭叫「哭喪」,這種哭喪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哀悼和悲痛;二是以哭聲驚動左鄰右舍,表示其家死了人,人家就會聞聲而至,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對生者的安慰。舊時風俗中的哭喪有三種,一是在死者剛剛斷氣時的哭,二是在死者入殮時的哭,三是在親朋好友來弔唁時的哭,特別是弔唁者來弔唁時家人的哭喪,迷信風俗中有「破法」之意,如果弔唁者來弔唁時沒有家人哭喪,弔唁者就認為是晦氣,所以,在死者的靈堂里,始終不能缺人,有的人家在靈堂里總要安排一個幫忙人,只要看到有人來憑弔死者,他就會高聲地叫一聲「哭兩聲」,這時死者家屬聽到叫聲,馬上就要哭嚎幾聲,這種哭嚎聲,有的地方叫「嚎喪」,嚎喪一般都不是出於內心,而是出於禮節,但不論是哭還是嚎則都叫「哭喪」。舊時的哭喪和現時不盡相同,舊時的哭喪大多數發自內心,因為舊時的婦女社會地位低下,一身中既受盡了生活苦難折磨,同時又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折磨,她們深受種種磨難和苦楚,一旦遇到父母或丈夫的過世,她們的哭喪就會聯系自己的悲慘遭遇,趁機悲哭一番,以發泄胸中的苦楚,她們的哭一般都是如訴如泣,悲悲切切,涕淚具下,即使是對憑吊者來時的哭,也是十分悲哀的。現代人哭喪就不同了,特別是一些年輕婦女她們對生活苦楚毫無感受,即使親人過世,一般只能乾嚎幾聲,甚至乾嚎都不會,她們既不會哭,又不會嚎,更不要說訴,有的只會抽泣,或叫泣不成聲。現代人不會哭喪,但也想出了辦法,他們在靈堂里播放哀樂以代替哭喪。也有的化錢請專門的哭喪婆代哭。
3、到頭更飯與行糧瓶:更飯是鬼飯的俗稱,燒到頭更飯和作香更飯這種民族傳統風俗,是對死者和長輩死者表示孝敬。凡是逢年過節,或四時八節祭奠亡靈,俗稱祭祖作香,認為子孫在祭祖作香時,祖宗的亡靈都要回來吃飯,這種祭祖作香飯俗稱更飯。到頭更飯的說法不同於一般人們所說的更飯,所謂到頭更飯是指某人過世,家人要為死者燒最後一頓上冥間時吃的鬼飯,這種飯就叫到頭更飯。燒到頭更飯,民間傳統風俗都很講究:要求死者的長子即稱孝子,頭戴孝帽(白帽),身穿孝衣,手拿盆或碗到不同姓氏的七家人家去討「七姓米」回來燒到頭更飯。燒到頭更飯時,把討來的七姓米放入鍋中加少量的水,然後只拗一個大草把,由孝子跪在灶門口點火燒飯,邊燒邊喊「××親人,兒子為你燒更飯拉」,等到一個大草把燒完即成。另外再煮一個雞蛋,把更飯和雞蛋一起盛到一個碗里,然後,在死者入殮後放在死者棺材底下,待死者出殯前將此到頭更飯倒入「行糧瓶」中,和死者的棺材或骨灰盒一起埋入土中,表示死者在陰間有飯吃。燒到頭更飯此風俗至今未變,這也許是民間傳統中人們表示對死者的一種尊敬和安慰吧。「行糧瓶」,舊時把它稱作是死者的「糧倉」,舊時用一個小陶罐來做行糧瓶,當死者發喪出殯前,由風水先生將死者的到頭更飯放進陶罐,另加上米、麥、紅豆、綠豆、黃豆、芝麻、栗七種糧食,然後用紅紙青線封口,在死者出殯時一起埋入土中,行糧瓶都埋在死者的棺材頭坑前的小孔中,現時則埋在骨灰盒正面的小孔中。
4、種火:種火是喪事風俗中帶有迷信色彩的傳統風俗。舊時,凡死者入土、新墳墓堆好後,死者的親兒子們必須在當天晚上,帶著紙錢和稻草到墳上去燒化,這就叫種火。種火有兩層意思,一是為死者暖身,二是為死者燒飯。這樣的種火要經過三天,而且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晚,第三天要比第二天晚,在第三天種火,燒過紙錢和稻草後要放一包火柴,並對著死者的墳禱告:「××親人,從今以後就不再來為你燒飯了,以後你就自己燒了吃吧。」到此,為死者的種火儀式就算結束,此風俗純屬迷信,但因前人留下的風俗,至今依舊。現在,各地建了安息堂,此風從此絕跡。
5、送飯:為死者送飯的風俗純屬封建迷信。此風俗在舊時比較流行。何謂送飯?按封建迷信的說法,人的死是到其陽壽終止那天,陰間閻王命鬼使「判官」在其生死簿上將其名字用紅筆勾掉,然後判官再命鬼使牛頭馬面、捕快到陽間將其魂魄拘到陰間受審,在受審前七天之內(民間俗種頭七),其魂魄並不直接帶往陰間,而是押在舊時的家廟,又稱本廟里,好比是陰間的看守所,在這七天之內,死者亡魂將在家廟里受到家廟鬼使的種種鞭苔,為減輕死者的罪行,死者家屬必須要在死者亡故的當天或第二天到家廟去送飯。送飯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多燒紙錢,在焚燒時要向家廟鬼使通禪:什麼「請差人馬快對××親人吊低點,打輕點,我們給你作揖,我們給你送錢」之類的話,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給冥使行賄,以便使死者減輕罪行;二是給死者送上路飯,防止死者在路上受餓。為死者送飯風俗,在1952年大破封建迷信,大拆廟宇後,曾有一度收斂,因為當時的所有小庵小廟的菩薩都被打掉,人們想為死者送鬼飯也沒有地方。然而人們的封建迷信一時不能根除,沒有了菩薩,人們就把飯送到原來的小庵小廟的門口以了心念。文革後,此類送鬼飯風俗就絕跡了。到了七十年代末,各地又掀起了一股建廟風,送鬼飯之風死灰復燃,一些神漢、巫婆、佛頭趁機大肆活動,他們(她們)把過去早已打倒的封建神權在暗中宣揚,各自在劃定的迷信勢力范圍內,從中組織迷信者到處做佛事賺錢,並宣揚神權。按舊時神權的體制,各自劃定管轄范圍的所謂家廟。因此,都又恢復了送鬼飯的舊風俗。為死人送鬼飯實際上是舊時神權統治的死灰復燃。舊社會,我國人民深受「四權」的壓迫,這四權就是:政權、屬權、夫權、神權。現時,神權在各地死灰復燃,一方面是一些人打著宗教信仰的幌子,大搞各類迷信活動,從中賺取昧心錢。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幹部、共產黨員他們忘記了自己的信仰、信念和宗旨,他們也熱衷於迷信,他們把自己的成長,把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把自己發財致富都歸功於神,歸功於菩薩保佑。所以現在他們對迷信舊風俗的神權統治都信以為真,這也是一種信仰危機。從當前的送鬼飯風俗中,特別是一些領導幹部都值得好好地反思。
6、告狀(發耗):這里的告狀,不是訴訟告狀,而是民間喪事風俗中死者的女兒、兒媳婦在自己的親人死後回娘家或回婆家向家人告知公婆或丈夫亡故的消息,民間稱告狀,好比為死者發訃告。目的是讓家人知道,某人已經死去,那麼被告知者就必須在當天趕到死者家為死者憑吊,如果女兒、兒媳婦不回家告狀,親家是不能上門弔唁的,非但親家不能上門,人們還會說她們忤逆不孝。事至當今,告狀之風在農村仍然盛行,而且也很講究,告狀者必須身穿重孝,回家告狀時必須跪著向父母告知,這就是民間的喪事告狀。
7、吃卷床夜飯:「吃卷床夜飯」是在民間喪事風俗中,在死者死的當天晚上入殮前請村上人吃的一頓晚飯,民間俗稱卷床飯,有的地方不吃卷床飯而吃卷床面。何為卷床飯?民俗中,在死者入殮後,死者生前睡過的床上用品都要席捲出門,放到離村不遠的三叉路口燒掉,這俗稱卷床。卷床在舊時的含義是讓死者把生前的東西一起帶上陰間路,以便讓死者在陰間繼續使用。其實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其實卷床的真正含義還是出於衛生,大凡死者一般都生有疾病,有的甚至是傳染病,死者去世後在他的遺物上很可能沾染著病菌和污穢之物,為防傳染,入殮後將死者床上的東西席捲出門付之一炬,這樣到是很衛生的。在卷床當天,死者家屬必須請人幫忙入殮,那就得准備卷床夜飯供人家吃。舊時的卷床夜飯比較簡單,一般連家屬親戚在內也不過二、三桌。但現時卻大不相同,因為死者家屬為死者辦喪事儀式的全過程都要在這天晚上議定,所請的幫忙人也必須到場,加上現在的村上人多,一頓卷床夜飯,小的村起碼要八、九桌,大的村加上當晚來弔唁的親戚,一般都要十六、七桌才夠。再說卷床夜飯的規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舊時的卷床夜菜一般都是兩葷兩素加一個豆腐,現時喪事人家的卷床夜菜,用起了冷盆熱炒,規格略低於喪事正日的酒菜,而且喪事的鋪張浪費程度也越來越大,吃卷床夜飯的風俗無形中加重了死者家屬的經濟負擔,但因舊風俗的影響,人們也只能不得已而為之。
8、入殮:入殮風俗無論在舊時還是當今,其手續之煩瑣是相當多的,真是五花八門,現時不但未變,而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入殮程序有移屍、卷床、布置靈堂、放千張眼、點更飯長命燈、秤衣、穿衣、放置墊背錢、買水、洗臉、梳頭、入殮、與遺體告別、蓋棺、守靈等等。所有這些儀式都由村中健壯老人並懂得入殮者負責操辦。移屍:就是移入靈堂。在死者的遺體移動前,主持人必須口含燒酒向死者周圍噴灑,用現時的話來說就是起到消毒的作用,可在舊時的含義是驅鬼鎮邪。酒噴過後,開始移屍,如死者有多個兒子,則必須長子抱頭,末子抱腳,次子抱腰。主持人用一根白布帶系在死者的腰裡,然後大喊一聲「起」,並同時把一片瓦用力在死者床上碰碎,隨著「起」「碰」之聲發出,大家齊心協力把死者從床上抬起並移到靈堂,放在棺材蓋上等待下一步的儀式進行。在這一步,農村風俗中講究兒子們的「抱頭抱腳」,一是表示兒子們的孝順,二是表示死者有福氣,如沒有兒子,抱頭抱腳則由女婿或侄子、外甥們來擔任。設靈堂:舊時富戶人家設置的靈堂庄嚴肅穆。首先是將棺材放在靈堂正中偏右,在棺材前設靈台,靈台上放著死者的遺像,靈台與孝堂之間用白布帳曼隔開,帳曼上有親屬送的輓聯,舊時靈前不放花圈,花圈到60年代才有,靈堂里還准備著千張眼即竹篩子,篩子里放著剪刀、尺、秤和死者的壽衣。入殮時,所有家屬和親朋好友都要拿著三支清香,表示為死者上路送行。穿衣:舊時為死者穿衣也有很多陳規陋習。如孝子頭頂篩子跪地默哀,為死者穿衣者從篩子中取出秤,再把死者的衣服用白布帶系好,掛在沒有秤砣的秤鉤上,這時孝子問「衣有多重?」?秤衣者高呼「一秤到稍」!表示死者的壽衣分量足夠到陰間享用。秤衣完畢,接下來是為死者穿衣。但因死者身體已經僵硬,如一件一件地為死者穿那是十分費事的。舊時是將死者的壽衣先由長子把它一件一件地套起來,然後由孝子抱頭抱腳,並喊一聲「起」,趁屍體稍微抬起時,由穿衣者把衣服塞到死者的身底下,然後把死者的手放進衣袖管,衣服向上提到位。上衣穿好,褲子比較好穿,只要從下往上地套上去就行。為死者穿的衣服一是要逢單數,如五件、七件或九件,二是不能有紐扣,迷信說法有了紐扣就表示在世時與人結下的仇恨到來世也不能化解掉,因此死者衣服的所有紐扣在穿衣服時都要剪掉,即使貼身衣服的紐扣也要剪掉,此風俗至今未變。死者所穿的衣服都沒有紐扣,上衣貼身也是靠一根用七根藍線擰成一股系在死者身上,這股藍線系在死者身上也不能打結的。
9、洗臉、梳頭:舊風俗為死者洗臉得由孝子先為死者買水,他們要帶了重孝到河邊去向所謂的河神買水,買水時要向河神祈禱,並還要付錢,舊時付錢都是向河裡擲幾枚銅板,現時買水都要向河裡擲幾個硬幣。當洗臉水買回來後,孝子用塊白布,一隻木梳,跪在死者的頭邊,先為死者洗臉,洗臉時要喊「××親人,兒子為你洗臉」,洗臉講究按順時針方向擦三轉,然後再為死者梳頭,同時也要喊「××親人,兒子為你梳頭拉」,梳頭講究梳三下,梳完用力把木梳在棺材蓋上敲斷後扔掉。入殮:舊時入殮死者都用棺材,那事先要做好各種准備,如:用黃紙錢包石灰包,用黃紙錢包草木灰包,准備好墊背銅錢七枚。舊時用的銅錢一般選擇康熙通寶、順治通寶,或者更古老的錢幣,總之越古越好。這些墊背錢表示死者到了陰間有錢用。入殮開始,舊時先在棺材底部鋪一層石灰包,一層灰包,然後放上一層紙錢,再把死者的墊被鋪上,並在墊被上按前四後三的北斗七星圖案墊上七枚墊背銅錢。接下來,主持人用一片瓦在棺材蓋上用力敲破,高呼一聲「起」,孝子抱頭抱腳,主持人手提白布帶提腰一起將死者屍體抬入棺中安放好,再蓋上死者的蓋被,同時幫忙人將部分死者的陪葬品放在死者身邊,周圍再放入石灰包,草木灰包,將死者擁緊即算完成。現時因推行火葬,死者身邊不再放置隨葬品和石灰包,草木灰包。但近幾年來,一些從事銷售喪事物品的人,又推出了紙塑簡易棺材,從前的那一套。石灰、草木灰包不見了,但在死者周圍卻用大量的紙錢來擁緊死者。入殮結束,棺材才能得正(即放置中堂正中),這時,主持人招呼死者家屬繞棺材轉三圈,以示向死者告別,然後再把棺材蓋上,此謂蓋棺定論。舊時蓋上棺蓋後用三支爬頭釘和一支子孫釘將棺蓋釘牢,現時紙塑棺材蓋棺後用封箱膠紙封合。整個入殮儀式才全部結束。入殮結束後,還要在棺材底下點上放有到頭更飯和油盞的長命燈,在棺材蓋上放上千張眼,據迷信風俗傳說,這些東西都是為驅邪神來犯,當然這都是封建迷信的舊風俗,但人們還是照樣的繼承下來,這叫「上代傳下世」,照辦嗎,看來要想改變這類舊風俗是相當不容易的。
10、看風水、戴孝帽、擱三朝:在民間,有請風水先生看風水的舊習俗,這是指喪事人家的看風水。此風俗從舊時盛行到60年代末,文革期間基本絕跡,到70年代末,看風水舊習俗又開始抬頭,現在可說進入了盛期。凡是誰家死了人,總要請風水來看墳穴,雖然現在推行火化,但死者的骨灰盒還是要埋入土中,所以人們還是要請風水看墳穴。這些從事風水職業的人,一到主家首先擺出一付風水先生的架子。為死者擇墳穴時,祖傳也有不少名堂。大凡風水擇墳穴,都是按風向水向選擇,他講究的是風有來路(七十二路),水有去向(三十六向),風向來路,水路去向都有一套講究,關乎家人今後的平安、發達或衰敗。最好的是前有出路,後有靠山,按此大前提選擇是風水是第一關。接下來是定向,所謂「此穴」對主家來說是否經受得了,也就是說,你主家是否有這個福氣,這就要定向。這一關就必須按死者的生辰年庚和其長子的年庚進行推算,再得出死者葬的方向,如:子午向,乙丑向,丁卯向等等,這些向都是用夾盤上的指南針來確定。當風水擇准了向,就在這個穴位的兩頭釘上向樁,墳穴就按此向樁為死者開墳穴即開坑。到此風水先生擇墳地才算完成。現在各地安息堂建成後,看風水就按骨灰盒正中線來定向,至於選項墳穴也只能取消。但目前較富人家又熱衷到公墓去買墳穴,這時,他們又開始請風水選項墳穴和定向了。戴孝帽和戴孝的風俗,也是從古到今的一個民族傳統。某家死了人,為表示哀悼,家屬、至親都必須戴孝和戴孝帽,孝帽分輩份,子戴白帽,孫戴紅帽,重孫戴藍帽,重重孫帶灰帽(人們常說的灰灰孫就是這個意思),此習俗傳到文革就絕跡,以後喪事中推行了戴黑紗,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開始了穿白衣,戴白帽,一切都恢復了老的風俗傳統。擱三朝:在農村,人死後都有擱三朝的習俗。所謂擱三朝,就是死者從斷氣時算起,要在家裡擱置三天才能出殯入土,現時叫火化。有的人家為等遠親歸來,也有擱五朝的,還有一些迷信人家,要請風水先生或算命瞎子排定擱置的日期,這就出現了擱七朝的。凡擱三朝也好五朝也好,這都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特別是長輩,死後千萬不能馬虎,人們認為,不擱三朝就是對死者的不孝。舊時有早死夜拖的說法,即白天死,晚上就拖出去埋了。那一般都是指那些無兒無女的人死後才早死夜拖。
11、五穀倉、掮幡竹、開坑:在民間喪事風俗中,傳統的程序多得五花八門,死者入殮後,其中做「五穀倉」也是一件很要緊的事,五穀倉:是放在靈台上的一件祭品。這五穀倉是用礱糠做的,它表示是死者的谷倉,其做法也很講究,一般農村中的老年婦女都會做。它是用四層方塊白布和一塊尖角白布拼做成的,四塊白布大小不一,底層一塊約九寸,再是七寸,五寸,三寸,製作時將每塊白布的四角縫合形成尖角,中空填滿礱糠,一塊小角布也縫成尖角,這填礱糠得由死者的女兒或兒媳婦填,如無女兒或兒媳婦,則由至親中的女性來填,填時要邊哭邊填,並哭喊著「××親人,我為你做五穀倉拉」,哭一聲填一把礱糠,直到把四塊布和一塊尖角全部填滿,然後把它們一層一層壘起來成一座寶塔形,尖角放在最上面,這就成了五穀倉。五穀倉放在死者靈台的右上角,待死者出殯時,由一人托著,當出殯主持人敲碎瓦片時,就有人來搶五穀倉,其中的一隻尖角由托者拿著放在死者牌位的子孫釘上,其餘各層由人搶走。舊時人們有搶了五穀倉的白布帶回家給小孩做填底布,說是能驅邪,現時人們搶了都是丟掉,此風俗純屬迷信。喪事人家用的掮幡竹:原出於古代的招魂幡。死者在出殯前,人們都要為死者准備兩根帶葉的青竹子,青竹子取回後由風水在掮幡竹上進行一番布置。風水將兩張三寸見方的紅紙折成三角形,然後在三角形的底邊上粘上一張飄帶,飄帶上各寫著丁財兩旺、吉祥如意,製作好的飄帶分別用線系在兩根竹子上,這就做成了掮幡竹。在死者出殯前由兩名兒童掮著走在前引路,直奔埋死者的墳坑。當死者埋好後,幫忙人為死者堆好新墳,然後將掮幡竹插在墳墓的兩頭。不過,這時的掮幡竹上已經掛了許多拋墳用的東西,舊時上面掛小團子,俗稱拋墳團,現時一般不用小團子,而是改用棗子代替,等到新墳做好,就開始拋墳。拋墳就是將帶來的糯米小團子或棗子撒向新墳,表示給死者享受。但農村風俗中有搶拋墳團的習俗。舊時有種說法,吃了拋墳團能辟邪驅鬼神。現時已不同了,等到拋墳時,即使帶了許多棗子去拋墳,可一個小孩子也不會去搶,因為現在的孩子對棗子根本不感興趣。開坑:就是為死者埋葬棺材或骨灰盒的墓穴,這就是土葬風俗帶來的結果。開坑的傳統習俗上也很講究,舊時開墳穴,一般派五人,現時派三人,開穴人數為單數,迷信習俗逢單不逢雙。開穴者帶一壺黃酒,一個冷盤菜,三個爆竹,開穴按風水事先看定的地穴,在向樁范圍內開坑,開第一塊土前先放爆竹,然後,將第一塊土放在另一處,以便孝子上墳時帶回家。坑開好後,開坑者將帶去的酒菜吃光,同時將坑底留下的腳印用釘耙鏟掉,迷信的說法不能將生者的腳印留在坑底,否則對生者不利。俗語所說的:落魂收腳跡。就是指這個意思。
12、吹鼓手與樂蘇班:舊時喪事風俗中都有請吹鼓手和樂蘇班的習俗,以增加喪事的氣氛,吹鼓手民間俗稱吹打,樂蘇班又稱江南絲竹,這兩個班子實際上是民間的祭祀隊伍。吹打由三至五人組成,他們使用的是嗩吶和四件打擊樂器,他們到喪事人家後專司吹吹打打,增加喪事的熱鬧氣氛,同時也吹奏一些哀樂,如哭七七,喪事祭拜曲子。舊時窮人家也有少數人家請吹打,大戶人家更不用說。請樂蘇班的喪事人家就比較少,因為樂蘇班組成人員起碼有七人,多到十三人組成,他們使用的樂器除打擊樂器外,主要是有江南絲竹的各種弦樂器,如二胡、三弦、琵琶、月琴、京胡等,樂蘇班的人員必須精於演奏江南絲竹的各種樂器和地方曲牌,而且能唱多種戲曲,他們不僅能奏能唱,而且精於自拉自唱,因此,他是屬於高雅的民間文藝。樂蘇班不僅為喪事人家演奏,而且還能為氏族祭祀、廟會吹拉彈唱,此類人員實屬民間藝人。舊時能請樂蘇班的人家一般都是大戶人家。吹打和樂蘇班在解放初期還有,到六十年代末就沒有了,七十年代初期,喪事人家的祭祀由軍樂隊來代替,所謂軍樂隊的稱呼實際上是錯誤的,軍樂隊是指軍隊的儀仗隊,民間的所謂軍樂隊,實際上是一支哀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