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品村官淮劇
① 淮劇的傳統劇目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九蓮十三回英」(即《秦香蓮答》、《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
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趙五娘》、《蓮花庵》、《孔雀東南飛》、《孟麗君》、《打金枝》、《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血手印》、《玉杯緣》、《吳漢三殺》、《九件衣》(又名《嫁衣血案》)、《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李翠蓮》、《岳飛》、《團圓之後》、《藍橋會》、《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江蘇省淮劇團的《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嗩吶聲聲》,上海淮劇團的《家有長子》,鹽城市淮劇團的《十品村官》,建湖淮劇團的《剃頭匠與理發師》等淮劇現代劇也深受觀眾喜愛。
淮劇界有梁偉平、梁國英、王書龍、陳澄四位演員獲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
淮劇《太陽花》已入圍全國精品工程,《一江春水向東流》、《諾言》榮獲省舞台精品工程。
② 你好,我要淮劇、琴書、黃梅戲,什麼曲目都可以,我的郵箱.謝謝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趙五娘》、《蓮花庵》、《孔雀東南飛》、《孟麗君》、《打金枝》、《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血手印》、《玉杯緣》、《吳漢三殺》、《九件衣》(又名《嫁衣血案》)、《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李翠蓮》、《岳飛》、《團圓之後》、《藍橋會》、《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以上海淮劇團為代表,以《金龍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
江蘇省淮劇團的《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嗩吶聲聲》鹽城市淮劇團的《十品村官》,建湖淮劇團的《剃頭匠與理發師》等淮劇現代劇也深受觀眾喜愛。
③ 我國除了京劇流傳比較光之外還有哪些地方戲曲流行比較廣
中國地方戲約300多種,可稱世界之最,影響較大的有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秦腔、粵劇、黑被梆子、川劇、淮劇、呂劇等。
豫劇: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是影響最為廣泛的地方劇種。豫劇於明中期誕生於河南開封,除河南外,山東、江蘇、安徽、山西、河北、湖北、北京、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台灣等省區都有專業豫劇團,是21世紀後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地方劇種,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著名演員有陳素真、馬金鳳、常香玉、牛得草、閻立品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七品芝麻官》、《花木蘭》等
越劇:綽號第二國劇(僅次於京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發源於浙江嵊州,成熟於上海,流傳於上海和浙江東部,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著名演員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蘭等,代表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黃梅戲:安徽地方戲,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省安慶市周邊地區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採茶歌,傳入安慶後發展形成了黃梅戲。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等,演出的傳統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
秦腔:又稱亂彈,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起於西周,源於西岐,成熟於秦。流行於陝西、青海、寧夏、甘肅、新疆等地。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涌現魏長生、王湘雲、陳媄碧、申祥麟、欒小惠、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王文鵬、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名震天下的大家無數。代表劇目《陞官圖》、《二進宮》、《五典坡》等。
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劉巧兒》等。
粵劇:廣東的主要地方劇種,流行於兩廣、閩南,在東南亞、北美、歐洲和大洋洲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影響力居首。明清時,中國的許多劇種流傳到了廣東,這些劇種的聲腔與廣東音樂、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粵劇。粵劇用粵語演唱,著名演員有紅線女、馬師曾等,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河北梆子:源於秦腔梆子系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中期及清末曾在北京盛極一時。流行於華北、東北地區。代表劇目《白毛女》,代表演員高鳳英、向月樵、孟翠英、冀桂雲、田際中、筱翠雲、梁達子等。
川劇:流行於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2006年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劇目「五袍四柱」、《柳蔭記》、《玉簪記》等,代表演員王道正(變臉王)。
淮劇:又稱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代表作《八女投江》、《千古韓非》、、《一江春水向東流》、《十品村官》等。
呂劇:源於山東,流行於山東、江蘇、東北三省部分地區。代表劇目《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等,代表人物郎咸芬、李岱江、林建華等。
④ 江淮戲有哪些劇目
淮劇是我國戲曲劇種之一,又名「江淮戲」。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
最初的淮劇多為民間生活小戲,其主要唱調是在門嘆詞、香火調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淮調,後稱「老淮調」。
淮劇後受徽劇和京劇影響,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現歷史生活的大戲,因需扎靠和打把子,故稱「靠把戲」。在唱腔上,相應吸收了徽劇的唱腔加以變化,創造了靠把調,又稱「老徽調」。
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連綴結構,未採用管弦樂器伴奏。1912年,淮劇演員何孔德、何孔標和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演唱。
1930年前後,戴寶雨、梁廣友和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開始創作了採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
拉調唱腔在板式變化上有新的豐富和發展,加之此時出現了李玉花和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員,使淮劇的表演藝術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流動地區也從鹽城、泰州、阜寧、淮安、寶應和興化一帶,逐步擴大而流傳到江蘇全省。
1939年,著名演員筱文艷在拉調等唱腔的基礎上,新創出自由調,使淮劇唱腔大大地增強了表現力。之後,名演員何叫天又創出了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
1942年,鹽阜文工團等文藝演出團隊成立,淮戲研究組建立了。不但創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爭的現代戲,也新創了新淮調和新悲調等唱腔,並吸收揚州小開口的一些曲子,使淮劇唱腔更加豐富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流行在江南的淮劇以自由調為主體貫串發展,清新明快;而蘇北的淮劇仍然保持以淮調和拉調為主要發展線路的做法,鄉土氣息甚濃。
不少有成就的淮劇著名演員,從這些不同聲腔體系中創造新腔,如筱派、馬派的自由調,李派的拉調,還有何派的拉調等。
淮劇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調外,尚有南昌調、淮悲調、春調、十字調、下河調和葉子調等腔調,以及部分來自民歌和小曲的調子,如磨房調、補缸調、跳槽調、八段錦和藍橋調等。
淮劇語言是以江淮官話的方言為基調,並兼顧附近的淮安和鹽阜等地方語言而戲曲化的一種舞台語言。建湖地處淮劇藝術發祥地的中段,歷史上的僮子戲和香火戲演員大多出生於此。
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語調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於韻味、發音純正和悅耳動聽等優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演員所採用。
在長期的實踐中,淮劇語言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其中四聲韻14個,即爬沙、婆娑、圖書、愁收、喬梢、開懷、齊西、談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和蓬鬆。
淮劇語言在實際運用中,通常將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個四聲韻中,陰平、陽平字因在唱詞中專用於下句,故稱為「下韻」;上聲、去聲字專用於上句,則稱之為「上韻」。此外,還有6個入聲韻,入聲不分上和下,習慣稱之為「一字韻」。
淮劇從唱法表演上還可以分為西路淮劇和東路淮劇。西路淮劇主要是淮安和寶應地區,該地區是早期淮劇的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調為主調,表演略顯生硬;東路淮劇以鹽阜地區為主要發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調為主調,表演靈活。
淮劇從地區來分可分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邊地區,北片主要指鹽阜、兩淮、揚、泰等地區。
淮劇唱腔的曲體結構是從原無伴奏高腔音樂系統演化為戲曲化和抒情性的板腔音樂體系。香火戲時期,主要唱腔香火調和淮蹦子,分別源於內門彈詞、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寶應地區的田歌和號子等。
由於歷代演員的不斷吸收創造,到20世紀30年代末,淮劇逐步形成拉調、淮調和自由調三大主調。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的曲牌有葉子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和大悲調等數十首。
與此同時,從民間小調中吸收並衍化成戲曲唱腔的還有蘭橋調、八段錦、打菜台、柳葉子調和拜年調等160多首。這些曲調除部分民間小調外,其主調的調式和調性都較相近,結構形式亦完整統一。
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和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
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和大悲調等,以及從民間小調演化的藍橋調、八段錦、打菜苔、柳葉子調、拜年調等,都有各自表現性能的輔助曲調。
各種曲調共100多個,其主調的調式和調性相近,基本為徵調式、商調式和羽調式三種類型,並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構形式,它們又和淮劇特有的伴唱鑼鼓相連。
淮劇的伴奏樂器中,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有起板鑼鼓、十字鑼、藍橋鑼、磨坊鑼、散板鑼、摜板鑼、慌鑼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譜等。
淮劇表演上素稱能今能古、能文能武,由於曾與徽劇和京劇同台演出,所以它較多地吸收了這兩個劇種的表演程式,同時又保持了民間小戲和說唱藝術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見長等。
淮劇的武打受徽劇影響較深,比如徐長山演《滾燈》時,頭頂一疊碗,最上面一隻碗盛油點燈,可以做鑽桌上凳作劈叉、倒立、烏龍攪等動作。
其他如耍盤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雜技,也大多從徽戲吸收而來。
對子戲和三小戲形成於香火戲初期,劇目有《小打瓦》、《種大麥》、《大補缸》、《磨豆腐》等。內容簡單純朴,語言詼諧風趣,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漢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屬說唱范疇的民間生活小戲。
淮劇的劇目《九蓮》、《十三英》和《七十二記》中多半源於對徽戲劇目的移植,有的屬於不同劇種的共有劇目,也有的是自編劇目。《九蓮》、《十三英》皆為劇中主要角色命名的劇目,《七十二記》以各種傳奇故事而定名。
它們有實詞和專有曲調,有一定表演程式,並有生、旦、凈、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戲劇的形式。其內容多為反對暴政,抨擊見利忘義,歌頌男女之間的真摯情愛。
同期,還曾出現過四大奇案劇,即《丁黃氏》、《急拿王兆》、《葯茶記》和《鴨湯記》,都是根據境內發生的真人真事編演而成。
連台本戲始於20世紀20年代,曾盛行一時,主要劇目有《楊家將》、《岳飛》、《飛龍傳》、《日月圓》、《安邦定國志》、《封神榜》、《七國志》、《孟麗君》、《鄭巧嬌》、《乾隆傳》、《彭公案》和《施公案》等。
這些劇目大多根據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改編,有些劇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來,成為後來淮劇的保留劇目。本頭戲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前後,劇目有《三女搶板》和《舍妻審妻》等,並延續下來。
從1937年至1987年,淮劇先後有數以千計的劇目,其中《照減不誤》、《漁濱河邊》、《一家人》、《海港的早晨》、《打碗記》、《路魂》、《離婚記》、《紅燈照》和《奇婚記》等,代表不同時期淮劇現代戲劇創作演出水平,影響深遠。
江蘇淮劇團的《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嗩吶聲聲》,上海淮劇團的《家有長子》,鹽城淮劇團的《十品村官》和建湖淮劇團的《剃頭匠與理發師》等淮劇現代劇也深受觀眾喜愛。
淮劇
⑤ 中國的哪些地方有哪些戲種
中國地方戲
簡介
地方戲
中國的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一種獨特的戲劇藝術。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劇以外,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據統計,中國的地方戲遍及全國各地,有300多種,可以稱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崑曲、評劇、粵劇、淮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
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 地方戲印譜
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評劇劉巧兒新鳳霞
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先後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了評劇。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擅長表演現代生活。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小女婿》、《劉巧兒》等。
粵劇
粵劇是廣東省的主要劇種,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和閩南一帶。居位在東南亞、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愛粵劇。明清時代,中國的許多劇種流傳到了廣東,這些劇種的聲腔與廣東音樂、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粵劇。 芳華保留劇目玉蜻蜓
粵劇用廣東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演員有紅線女、馬師曾等,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越劇
越劇:發源於古越國所在地浙江紹興地區,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戲,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等地。越劇形成於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員演出,三十年代又發展成全部由女演員演出。越劇唱腔委婉、表演細膩抒情優美,已經成為僅次於京劇的一個大劇種。著名演員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蘭等,代表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豫劇
豫劇常香玉
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以及臨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豫劇的聲腔,有的高亢活潑,有的悲涼纏綿,能夠表演各種風格的劇目,傳統劇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著名演員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等。
黃梅戲
嚴鳳英的牛郎織女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地方戲之一,舊時稱為黃梅調,主要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區。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的採茶歌,傳入安徽安慶地區後,又吸收了當地的民間音樂,發展形成了這個劇種。黃梅戲載歌載舞,唱腔委婉動聽,表演朴實優美,生活氣息濃厚,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歡迎。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等,演出的傳統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
滬劇
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曲劇種,屬吳語地區灘簧系統。滬劇源出「小山歌」。為與同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甬灘等其他灘簧相區別,故稱本地灘簧、申灘時調,簡稱「本灘」。1914年,邵文濱、施蘭亭、丁少蘭等發起組織「振新集」,從事本灘改良, 並改名為「申曲」。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開始把申曲改稱為「滬劇」。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淮劇代表作之一牙痕記
淮劇
淮劇:又稱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清代中葉,在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舊時淮劇大戲有「九蓮十三英七十二記」,代表作有上淮的《金龍與蜉蝣》、《八女投江》、《千古韓非》、《啞女告狀》、《恩仇記》、《九件衣》、《牙痕記》、《孟麗君》、《藍齊格格》、《櫃中緣》、《奇婚記》、《一江春水向東流》、《十品村官》、《太陽花》、《諾言》等。
呂劇
呂劇:是中國山東省地方戲。以前叫「化妝揚琴」或「揚琴戲」,系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揚琴」演變而來。 池州儺戲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隸梆子」,後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淵源於陝西秦腔的梆子系統。大約在清代中葉以後,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極一時。後來梆子和皮黃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藝術上日趨完整。北京的直隸梆子吸收皮黃精華之後,又稱「京梆子」。辛亥革命後,許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員不斷涌現,給梆子劇種帶來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樂發生了較大變化。 河北梆子流行時,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區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剛勁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調等板式,還有近百支用於舞台伴奏的曲牌。
池州儺戲
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台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它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整台「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台砌末等戲曲特徵的「本戲」。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宗族師承,世代沿襲,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農歷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歷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演出。 池州儺戲匯蓄和沉澱了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種學科、多個領域,內涵十分豐富,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蘊涵和極高的文化人類學、戲劇學、宗教學、美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等學術研究價值,仍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儀式,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徵,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池州儺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戲曲劇種大觀
北京——崑曲、北京曲劇 越劇
天津——評劇 上海——越劇、崑曲、滬劇、淮劇 滑稽戲、話劇、兒童劇、 木偶皮影戲 江蘇——崑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 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 二人台、唐劇、武安儺戲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耍孩兒 上黨梆子、二人台、鑼鼓雜戲 碗碗腔、朔州秧歌戲、 繁峙秧歌戲、孝義皮影戲 崑曲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羅羅腔 內蒙古——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評劇、喇叭戲、遼南戲 復州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遼西木偶戲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陝西——秦腔、碗碗腔、眉戶、漢調桄桄 漢調二黃、商洛花鼓、弦板腔 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 郃陽提線木偶戲 甘肅——隴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黃梅戲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戲、黃南藏戲 新疆——曲子戲 山東——呂劇、茂腔、五音戲、 柳琴戲、藍關戲、一勾勾 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宛梆 大平調、太康道情、大弦戲 懷梆、四平調、南樂目連戲 淮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 青陽腔、池州儺戲、鳳陽花鼓戲 岳西高腔、徽州目連戲、墜子戲 浙江——越劇、婺劇、崑曲、紹劇、甬劇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甌劇、 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亂彈 海寧皮影戲、泰順葯發木偶戲、湖劇 江西——贛劇、南昌採茶戲、贛南採茶戲 弋陽腔、青陽腔、萍鄉採茶戲、 徽劇、吉安採茶戲、廣昌孟戲 宜黃戲 二人台
福建——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 閩劇、大腔戲、四平戲 梅林戲、閩西漢劇、北路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 漳州布袋木偶戲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 西秦戲、梅山山歌劇、白字戲 花朝戲、陸豐皮影戲 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台灣——歌仔戲 歌仔戲
海南——瓊劇、臨高人偶戲 廣西——桂劇、彩調、壯劇、桂南採茶戲 湖南——崑曲、湘劇、祁劇、辰河高腔、 巴陵戲、湖南花鼓戲、邵陽布袋戲 常德高腔、辰河目連戲、荊河戲 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湖北——漢劇、楚劇、黃梅戲、 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四川——川劇、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 重慶——川劇、梁山燈戲 雲南——雲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川劇
滇劇、白劇、傣劇、彝劇 貴州——黔劇、思南花燈戲、德江儺堂戲 布依戲、彝族撮泰吉、侗戲 安順地戲、石阡木偶戲 西藏——藏戲、山南門巴戲
⑥ 什麼是文化藝術常識
1、世界三大古老戲劇 中國——戲曲,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 2、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代表作 《竇娥冤》 《救風塵》 《單刀會》 、 、 。
(2)鄭光祖:字德輝,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代表作《倩女離魂》 。
(3)馬致遠: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詳。
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代表作《漢宮 秋》 (4)白樸:代表作《牆頭馬上》 《梧桐雨》
3、南戲與崑曲及其重要劇作 (1)南戲: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 12~14 世紀 200 年間在中國南方最早興起的戲曲劇
種,我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
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一 種重要的戲曲聲腔系統。 為其後的許多聲腔劇種,
如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的興 起和發展的基礎,為明清以來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 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重要劇作: 《張協狀元》 (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南戲劇本) 《荊釵記》 《劉知遠白兔記》 《拜月亭記》和《殺狗記》 、 、 (合稱「四大 南戲」
,是南戲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 《琵琶記》 (南戲發展的頂峰) (2)崑曲:崑曲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
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 崑曲 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
系統。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原名「崑山腔」 ,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 ,現又被 稱為「昆劇」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 擊樂俱備) 。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
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該劇種於 2001 年
5 月 18 日被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重要劇作:王世貞《鳴鳳記》 湯顯祖《牡丹亭》 《紫釵記》 、
《邯鄲記》 《南柯記》 沈璟的《義俠記》 高濂的《玉簪記》 孔尚任的《桃花扇》 洪升的《長生殿》
2 、 中國古典四大名劇 及其藝術成就 (1)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
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
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
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
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 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2)
《牡丹亭》作者:湯顯祖。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 、 夢」
。劇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
(程頣、程顥)朱(朱熹)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形成了反封建社會沒落 時期思想、文化專制的一次沖擊。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
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
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
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
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牡
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 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3) 《長生殿》作者:洪升 5 、 李漁及其戲劇理論 李漁:字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 、 劇,
《肉蒲團》《覺世名言十二樓》《無聲戲》《連城壁》等小說,與《閑情偶寄》等書。
、 、 、 在戲劇構造方面,李漁提出的重要原則有:「立主腦」,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並以此體現「作者立言之本意」;
「脫窠臼」,即題材內容應擺脫陳套,追求新奇,重視創意; 「密針線」, 即緊密情節結構, 前後照應, 使全劇成為渾然一體; 「減頭緒」,
即刪削「旁 見側出之情」,使戲中主線清楚明白。這些論點,都能切合戲劇藝術的特性,且簡明實用。 在戲劇語言方面, 李漁反對用書面文學的標准來衡量,
認為必須首先從適合舞台演出來考慮, 所以劇作家應「既以口代優人,復以耳當聽者」,使之順口而動聽。具體的要求有「貴顯
淺」、「重機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大體是既要明言直說,不故作姿態,炫耀 博雅,又要生動有趣,見出機鋒和性靈,並切合劇中人物各各不同的心理和口吻。他對以前
劇作普遍存在的弊病所提出的批評,是很能切中要害的。包括《牡丹亭?驚夢》中一些著名
的曲辭,也確實如李漁所說,雖是「妙語」,卻經營太過,過分偏向於書面文學。另外,戲 劇中的賓白一向不大為作家所重視, 而李漁從演出的效果考慮,
提出賓白「當與曲文等視」, 使之互相映發,這也是中肯的意見。
2
京劇的「 四功五法」 京劇的行當、 6 、四大徽班與京劇的形成 、京劇的「 四功五法 」 京劇的行當 、京劇四大名旦及京劇 、
藝術的三大美學特徵 (1)四大徽班與京劇的形成:四大徽班分別是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清
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京後,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
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 「徽漢合流」形成京劇。 (2)京劇的「四功五法」
「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 : 。 (3)京劇的行當:a.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在京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
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b 旦行: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
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c 凈行:凈,又稱「花臉」、「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
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妝勾畫臉譜,演 唱時運用寬音和假音,表演動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氣
度和聲勢。凈行分為正凈、副凈和武凈三類。 d 醜行:俗稱「小花臉」。因化妝時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故而以
「丑」為名。又因和凈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又稱「三 花臉」。醜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並非專指品質上的
丑惡。醜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陰險狡詐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 的形象。醜行分為文丑、武丑兩種。 (4) 京劇的四大名旦:a
梅蘭芳: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 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5 年 , 梅蘭芳 1915 大量排演新劇目,
在京劇唱腔、 舞蹈、 大量排演新劇目 , 在京劇唱腔 、 念白 、 舞蹈 、 音樂 、 服 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 稱為梅派大師。
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 , 被 稱為梅派大師 。 主演《天女散花》、《玉簪記》。編演《霸王別姬》 b
程硯秋: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 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 、 情 、 美 、 水 " 的高度結 "
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 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 風格,世稱"程派
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 程派 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 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c
尚小雲: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 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
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 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d 荀慧生: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
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 風格,世稱"荀派 " 。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 " 荀派"
3
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 《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5)京劇藝術的三大美學特徵:綜合性、程式性、虛擬性
7、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品 (1)崑曲: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浣紗記》《十五 貫》
(2)粵劇: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和閩南一帶。《搜書院》《關漢卿》 (3)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
《秦香蓮》《小女婿》《劉巧兒》 (4)越劇:發源於古越國所在地浙江紹興地區,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戲,流行在浙
江、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等地,越劇形成於清朝末年,是僅次於京 劇的一個大劇種。《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
(5)豫劇:南省的主要地方戲,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 《穆桂英掛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
(6)黃梅戲:安徽省的地方戲之一,舊時稱為黃梅調,主要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 北的部分地區。《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
(7)滬劇:上海的地方戲曲劇種,屬吳語地區灘簧系統。 《羅漢錢》、 《蘆盪火種》、 《一個明星的遭遇》
(8)淮劇:又稱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 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 《金龍與蜉蝣》、
《八女投江》、《千古韓非》、《啞女告狀》、《恩仇記》、《九件衣》、 《牙痕記》、《孟麗君》、《藍齊格格》、《櫃中緣》、《奇婚記》、
《一江春水向東流》、《十品村官》、《太陽花》、《諾言》 (9)呂劇:中國山東省地方戲。以前叫「化妝揚琴」或「揚琴戲」,系由民間說唱
藝術「山東揚琴」演變而來。 (10)河北梆子:淵源於陝西秦腔的梆子系統。 8 、 戲劇的種類
(1)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2)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詩劇、舞劇、戲曲等;
(3)按題材,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市民劇、社會劇、家庭劇、科學幻 想劇等; (4)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正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 喜劇,正劇也稱為悲喜劇。
(5)悲劇:沖突的實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悲 劇的審美價值:「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6)喜劇:審美價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7)正劇:將悲劇和喜劇「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4
戲劇性 戲劇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體體現。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觀外現。從廣 義角度講,它是美學的一般范疇。
戲劇性是把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過外部動作、
台詞、表情等直觀外現出來,直接訴諸觀眾的感官。在戲劇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
都受情境的規定和制約,而作為心理直觀外現的手段──動作,也都以情境為前提條
件。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理內容──特定的動作,這是體現在戲劇作品中的一個
因果性鏈條。同時,在戲劇作品中,每一個情境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假定性。據此,「假 定情境」也應該成為戲劇性的內涵。
一.把戲劇性與沖突聯系在一起,認為戲劇性就在於緊張、深刻的矛盾沖突,所謂 「沒有沖突就沒有戲」,是這種觀點的通俗的表述。
二.戲劇性在於戲劇作品中人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較量,德國理論家奧古斯特·施 萊格爾曾明確表述這種觀點。
三.從戲劇與小說、抒情詩的區別這一角度探究戲劇的特性,並以此為根據為戲劇
性下定義。德國劇作家、理論家弗賴塔格據此將戲劇性視為凝結成意志和行動的內心
活動以及由於自己和別人的行動在心靈中引起的影響。由於戲劇性的含義難於把握,
有人轉向從戲劇演出的效果這一角度去解釋它。比如,威廉·阿契爾認為:戲劇性在 於能夠使聚集在 劇場中 的普通觀眾感到 興趣的 虛構人物的表演
。美國 戲劇理論家喬 治·貝克則把它限定為:以虛構人物的表演,通過感情渠道,使場內普通觀眾發生興 趣。 10、 10 、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及其代表作 (1)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有強烈傾向的詩人」的美譽。 《被縛的普羅米修 斯》 (2)索福克勒斯:
《俄底浦斯王》 (3)歐里庇得斯: 《美狄亞》 。歐里庇得斯全然沒有埃斯庫羅斯純粹而又簡朴的人物
勾勒,也沒有像索福克勒斯那樣蓄意編排大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布局,而是自創
開場平鋪直敘的介紹。雖然被索福克勒斯所不齒,卻也是匠心獨具。排除所謂的「蘇
格拉底式的樂觀」,歐里庇得斯的寫作風格可謂是對傳統悲劇內容的顛覆。他被認為
是「蔑視當時的社會和國家政策,對人人贊美的荷馬史詩中半人半神抱著極端叛逆精
神,而對沉默寡言,不求聞達的普通人,則寄予莫大的同情,在這些超塵脫俗的老實 人身上,他找到了他的英雄主義理想」 11、 11 、
莎士比亞和他的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
的集大成者。本·瓊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
「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1616 年
4 月 23 日 病逝。 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 : (英:Hamlet)、 《奧賽 羅》 (英:Othello)、 李爾王》 《
(英:King Lear) 《麥克白》 、 (英:Macbeth) 。 四大喜劇: 《仲夏夜之夢》 、 《威尼斯商人》 、 《第十二夜》 、
《皆大歡喜》 ( 《As you like it》 。 )
5
歷史劇: 《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 《理查二世》等。 、 、 12、 12 、 三一律
三一律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是一種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先由文藝復興時 期義大利戲劇理論家提出,後由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
三一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一部劇本只允許寫單
一的故事情節,戲劇行動必須發生在一天之內和一個地點。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
布瓦洛把它解釋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台充 實。」
三一律作為古典主義戲劇的一條固定法則,對劇本創作是一種嚴重的束縛,它最
終被打破是勢在必然。不過,作為戲劇結構的一種形式,它可以使劇本結構更趨集中、 嚴謹,一些劇作家運用它曾寫出成功之作。 13、
歐洲現代戲劇之父及其四大社會問題劇 13 、 歐洲現代戲劇之父及其四大社會問 題劇
亨利克·約翰·易卜生,挪威人。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被認為是現代現實主 義戲劇的創始人。 四大社會問題劇:
《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敵》 、 、 14、 14、契科夫及其戲劇代表作品 契科夫: 俄國小說家、 戲劇家、
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短篇小說藝術大師。 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代表作:《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小職員之死》《變色龍》 15、 15 、 世界三大戲劇體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前蘇聯)
、布萊希特(德國) 、梅蘭芳(中國) 16、象徵主義戲劇、表現主義戲劇、
16、象徵主義戲劇、表現主義戲劇、存在主義戲劇與荒誕主義戲劇及其代表劇作家和他們 的重要戲劇作品
(1)象徵主義戲劇: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之一。作為一個流派,它首先興起於詩歌。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21~1867)是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莫雷亞斯於 1886 年 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
,將這派詩人稱之為「象徵主義者」 。 象徵主義戲劇的基本特徵是:否定真實、客觀地描寫現實、強調表現直覺和幻
想,注重主觀性與內向性,追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 。他們稱自己的藝術 是對平淡無味的自然主義的反撥。自然主義把外在的、客觀的東西放在首位,同
時把人們的行為都說成是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主要劇作家和作品有:梅特林克 梅特林克 不速之客》(1890)、 青鳥》 (1908),
J.M.辛格的 辛格的《 的 《 不速之客 》 (1890) 、 青鳥 》 (1908) , 愛爾蘭劇作家 J.M. 辛格的 《 騎馬下海 《
(1903), G.豪普特曼的 沉鍾》 (1896), 豪普特曼的《 Л.Н.安 人 》 (1903) , 德國劇作家 G. 豪普特曼的 《
沉鍾 》 (1896) , 俄國劇作家 Л.Н. 安 德列耶夫的《 人的一生》 (1906)等 德列耶夫的 《 人的一生 》 (1906) 等 。
(2)表現主義戲劇:19 世紀末出現於德國、瑞典,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 極盛於 20 世紀初至 20
年代前後。表現主義戲劇是一部分左翼資產階級知識分 子對資本主義現實深感不滿,並想在精神上將此種情緒表達出來而產生的一種。
⑦ 鹽城市淮劇團的人物介紹
專職編劇—馮國才
(1927-1996)
生於鹽城鎮。解放前任鹽東縣新陵村財糧員、解放後任東灘小學教導主任、新坍小學校長、新潮中學教員、射陽縣文化館創作輔導員、射陽文教局劇目創作組組長、鹽城縣南洋公社報道組組長、鹽城文化館創作輔導員、鹽城市淮劇團專職編劇。
創作的短篇小說《我的罪過》、《快活郎上天堂》在《雨花》發表後在全國產生強烈反響,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時期爭鳴作品集》。創作和改編現代戲、古裝戲80餘部,在《新劇本》、《劇影月報》等發表大、小戲近30部,古裝戲《遺產夢》由江蘇省電視台錄製成戲曲電視劇。
1983年,從南洋公社報道組調入鹽城市淮劇團任專職編劇,先後創作《捧打薄情郎》、《月到中秋》、《杏花春雨》、《遺產夢》、《顧滿堂家事》等劇目。
1986年秋開始醞釀創作淮劇《雞毛蒜皮》,自第3稿起與陳明開始合作。該劇先後獲全國第六屆最佳編劇獎、「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57年出生,江蘇鹽都人,中共黨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鹽城市戲劇家協會主席,現任鹽城市鹽都區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
上演發表大小劇本三十餘部。代表作品:《雞毛蒜皮》獲『95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編劇獎、文化部第六屆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另外,曾獲得首屆江蘇省文學藝術「茉莉花獎」特別榮譽獎,第一、三屆江蘇省戲劇節優秀編劇獎。戲曲故事片《煙村三月》發行上映。另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中短篇小說集《霧韻》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1958年生,江蘇省阜寧縣人,中共黨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聯第六屆委員。現任鹽城市淮劇團團長。
工小生,兼須生老生,多次晉京參加全國戲曲調演;曾獲江蘇省第一、三、四屆淮劇節優秀表演獎和第一、二、三屆江蘇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在《十品村官》中飾田來順,獲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梁霄鵬
1943年生,二級演員,曾在《雞毛蒜皮》中飾孔二先生,獲′95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表演獎;在《是是非非》中飾二陰陽,獲首屆江蘇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在《十品村官》中飾譚半夜,獲第三屆江蘇省戲劇節表演獎。
何春華
1965年生,江蘇鹽城人,三級演員,曾在多部舞台劇中擔任角色,多次參加全國、省、市重大藝術活動並獲獎。在現代淮劇《丹鳳眼》中飾姐姐,獲首屆江蘇省淮劇節優秀表演獎;在《十品村官》中飾小月,獲第三屆江蘇省戲劇節表演獎。
王雷
1970年生,江蘇鹽都人,一級演員。曾獲江蘇省第四屆淮劇節優秀表演獎和第十九屆中國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大賽優秀表演獎。
程紅
1971年生,江蘇鹽都人,中共黨員,一級演員。曾獲江蘇省第四、五屆淮劇節優秀表演獎和第十九屆中國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大賽優秀表演獎。
朱桂香
1942年生,江蘇建湖人,中共黨員,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文聯首屆「德藝雙馨」會員。從藝四十多年,塑造了眾多的舞台藝術形象,曾獲』95全國戲曲現代戲展演優秀表演獎和第一、二、三屆江蘇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徐紅珠
1960年生,江蘇濱海人,一級演員,曾在多部舞台劇中擔綱主演,獲江蘇省第一、四屆淮劇節優秀表演獎;在《十品村官》中飾李彩珠,獲中國戲曲現代戲優秀保留劇目展演優秀表演獎。
⑧ 淮揚的淮揚劇
作為戲劇大省的江蘇,劇種眾多,在眾多的江蘇地方劇種中淮劇和揚劇,由於歷史淵源、地理區域、藝術個性、唱腔唱辭相近,歷史上又相互借鑒相互融合,承載和體現了淮揚地域的地方特色,具有厚實的文化底蘊,被稱為淮揚劇。
淮劇,在所有的江蘇地方劇種中,是演出區域最大、觀眾面最廣的劇種,在江蘇省的十三個省轄市中,就有鹽城、淮安、泰州、揚州及鎮江、蘇錫常的部分地區都屬於淮劇的演出范圍,省外擴及安徽東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區,總人口達到2500萬左右。
淮劇起源於清代中葉的江蘇鹽城、阜寧一帶,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發展史,它從孕育之初,便在古老的徽劇以至後來的京劇的直接影響和熏陶下,步入戲曲藝術規范的軌道,嚴格按照戲曲藝術的內在規律逐步成長發展壯大起來,以至形成一個具有獨特藝術個性的地方劇種,它不但具有南北派娓婉、高亢的唱腔特色,且有東西路飄逸、厚重的表演風格,千古積淀的江淮文化底蘊和純朴濃郁的時代生活氣息交匯融貫在它的整個藝術發展的進程之中,不但能夠在藝術舞台上精湛地傳承展示了歷史文化精髓,同時又生動地演繹出多彩多姿的現代生活。代表作有《漁濱河邊》、《劉桂英是朵大紅花》、《藍橋會》、《女審》、《難咽的苦果》、《雞毛蒜皮》、《青豆紅豆》、《路魂》、《十品村官》、《太陽花》等。
揚劇是發源於江蘇揚州,成長於上海的戲曲劇種。它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原名「淮揚文戲」,30年代中期稱為「淮揚戲」,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揚劇,主要流行於蘇北、江南、上海和安徽滁州部分地區。
二十世紀40年代以後,是揚劇藝術日臻發展與走向成熟的時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藝人們進一步向京劇學習了武打技巧,身段動作、服裝頭飾、臉譜化裝,還借鑒了越劇、淮劇及話劇等表演手段,豐富了藝術表現力。其次,形成了各行當藝術流派,還有,藝人們還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對音樂唱腔進行改革和創新,形成曲牌體與板腔體相結合的音樂體系。代表劇作有《香羅帶》、《玉晴蜓》、《喜娟》、《修匾記》、《上金山》、《八姐打店》、《偷詩》等。
⑨ 野人導演的電視劇有哪些我想觀看
野人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曾創作、發表於各文學期刊及高等院校學報的小說、散文、文藝論文、人物傳記、報告文學100餘篇。代表作:小說《裝滿自來水龍頭的大院》;散文《將軍的情絲》、《倒花籃》;文藝論文《論音樂創作的形象思維》;人物傳記《好大一棵槐》、《拔根蘆柴花》;報告文學《澱山湖畔梨園風》等。
創作上演、發表了大型話劇三部、獨幕劇四部。代表作:大型話劇《楊柳青青》、《小路彎彎》;獨幕劇《兒子》等。擔任影視編劇、導演二十幾年來,先後編劇、導演了電視劇29部(138集);舞台藝術片18部;電視小品12集;電視散文、MTV、電視專題、文藝晚會40多部(場);電影一部。代表作:《濟公嘆》、《桃花源水何處流》、《況鍾傳奇》、《同心繭》、《千鈞一石》、《鍾馗圖》、《鰻魚SOS》、《門神的使命》、《小城誰風流》、《黑色雨》、《喜旺》、《面具》、《桃園姐妹》、《十品村官》、《十把穿金扇》、《五色砂魂》等,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其問世作品達四百多萬字,有17部作品(22次)分別獲得國家、省級的飛天獎、金牛獎、五個一工程獎、優秀電視劇獎。
野人現為華夏素問健康產業集團、桂林崇華中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策劃。被業內人士譽為「年輕的」中醫文化推行者、傳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