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村幹部宗族
⑴ 八十九十年代當過村幹部的人可以領國家補貼金嗎如題 謝謝了
我是70年代任過農村大隊出納,現沒有找到個人存檔書料如何去作證呢現有和他一起參加工作的同志書記,會計可以證明屬實嗎?
⑵ 八十年代的家族敘事有哪兩大分支
家」是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題材,自五四以來,關於「家」的敘事層出不窮,魯迅的《狂人日記》、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財主的兒女們》、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已經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從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之後,又掀起了一股「家族」題材熱,陸續又出現了張煒的《古船》、《家族》,蘇童的「飛越楓楊樹系列」,李佩甫的《李氏家族》,陳忠實的《白鹿原》,王旭烽的《南方有嘉木》,阿來的《塵埃落定》,李銳的《舊址》、《銀城故事》,莫言的《豐乳肥臀》,王安憶的《紀實與虛構》,畢飛宇的《敘事》,周大新的《第二十幕》等家族小說。這兩種敘述體現了「出走」和「回歸」的完全不同的流向。
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作為「傷痕文學」重要起源的盧新華的《傷痕》在上海《文匯報》上發表。《傷痕》也成為二十世紀從「出走」到「回歸」的一個重要轉折。小說的前半部分講述的是一個「出走」的故事:主人公王曉華是一個「林道靜」式的人物,為了保持革命的純潔性和先進性而和家庭決裂,與「戴瑜式的人物」———母親,劃清界限。小說的後半部分則是一個「回家」的故事,在母親的信中,兩次提到:「孩子,早日回來吧。」雖然,最後王曉華回來之時,已人去樓空,母親病逝,但故事的結尾,王曉華仍然找到了昔日的男友,往日的情感,找到了「回家」的路。這是一個最明顯的從現代革命倫理向傳統血緣和家庭倫理回歸的癥候。然而,正如人們通常對「傷痕文學」的評價那樣:「傷痕文學」重在揭露、思考「文革」給人所造成的政治上的傷害,是一種政治上的「撥亂反正」,所以,《傷痕》的「回家」並不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歸來。
一九八六年發表的莫言的《紅高粱》是當代家族小說的開辟之作。《紅高粱》宣言要「為我的家族樹碑立傳」,將歷史敘述從「國家」和「革命」的控制之中拯救出來。在蘇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寫道,「我曾經到過長江下游的舊日竹器城,沿著頹敗的老城城牆尋訪陳記竹器店的遺址」,尋找「我的家族從前的輝煌歲月」。他們藉助「尋根文學」的潮流和南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爆炸」的氛圍,尋找到和確立了自己新的書寫方向。與《林海雪原》和《紅旗譜》革命文化對「民間」的征服和「家族」的收編不同的是,《紅高粱》重新釋放了「民間」復雜的內涵:「我應該舉起『高密東北鄉』這面旗幟,把那裡的土地、氣候、河流、樹木、莊稼、花鳥蟲魚、痴男怨女、地痞流氓、刁民潑婦、英雄好漢……統統寫進我的小說,創建一個文學的共和國。」[1]因此,黃子平說,《紅高粱》代表了「『英雄好漢王八蛋』最終重新『反出江湖』的文學史歷程」[2]。《紅高粱》成為了「尋根文學」和「家族小說」的交匯點。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整個家族傳奇的背景是一個原始野性的荒野,而不是傳統規范和道德化的「家」。「我爺爺」和「我奶奶」身上充滿了叛逆的因子,「我爺爺」「殺人越貨」,「我奶奶」「不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個個性解放的先驅,婦女自立的典範」[3]。「我奶奶是個性解放的先驅」由兩套不同的語言符號組成,「我奶奶」代表家族血緣、宗法文化,「個性解放」則是現代語言和西化觀念。在《紅高粱》中,國家話語和家族話語、大敘事和小敘事、國家正史和民間野史兩股敘事語流相互糾纏交織,難分難解。所以,這里作者的態度是含混的,既有「尋根」——對家族史、家族血脈的追尋,也有「反叛」——現代浪漫主義和個性主義的反叛精神和作為「未完成的啟蒙」的「現代」。可以說,誕生於一九八○年代新啟蒙主義的時代精神里的《紅高粱》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回家」。
真正的「回家」有待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家族小說《白鹿原》和《舊址》的出現。如果拿《白鹿原》和現代文學的經典作品《家》進行對比的話,那麼,《白鹿原》中的「黑娃」其實就是《家》中的「覺慧」,而「田小娥」也就是五四時期的「娜拉」。在《白鹿原》中,作者賦予了反叛人物以完全不同的命運,黑娃最後「認祖歸宗」,跪倒在祠堂面前,而田小娥最後骨灰被燒三天三夜,並壓於「六棱磚塔」之下。被歸並到「新歷史小說」之中的一九九○年代的家族小說通過對於二十世紀革命的反思和否定以及對家族倫理和傳統儒家文化的重新認同,在某種意義上匯入了九十年代「告別革命」的「日常生活」潮流。
在李銳的《銀城故事》中,二十世紀反復書寫的革命與家族之間的沖突轉向了新的情節和詮釋:「如果自己也像歐陽朗雲一樣沒有家室的拖累,沒有家族的後顧之憂,在面臨殺身之禍的時候,自己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的牽掛和煎熬了。」[4]在《舊址》中,銀城歷史上第一個女共產黨員、革命的女英雄——李紫痕實際上是一個偉大的家族守護者,「革命」的理由和原因竟然不是「階級感情」而是家族的手足之情:「李乃之沒有想到,自己經過七年讀書思考才做出的抉擇,姐姐竟在一夜之間就做出了。第二天早晨,姐弟倆人在飯桌前坐下來的時候,李紫痕毅然決然地告訴弟弟:『弟弟,我也革命。要死我們骨肉死在一起!』」[5]李銳的這兩部小說否定了「革命」的「階級斗爭」的原理和邏輯,而把家族親情與倫理重新植入人物性格和故事發展的動力之中。歐陽朗雲的招供使得為「革命」而「離家」也變得毫無意義。與《紅旗譜》這種現代家族敘事將家族復仇轉變為階級斗爭和融入到一種新型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宏大敘事不同的是,在周大新的《第二十幕》中,貫穿尚家家族的是家業振興的精神,正如小說中卓遠為女兒容容分析得那樣:「這種家庭通過輩輩相傳的教育,讓為實現那個目標而奮斗的精神深深浸入他們家庭成員的血液和頭腦,使實現那個固定目標成了這個家庭成員活在世上的目的。」[6]不是階級和民族國家,而是家族重新成為敘事和歷史的目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家族小說的興起無疑和中國思想界與知識界「告別革命」以及重返「日常生活」的思想史脈絡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正如新文化運動啟蒙導致了現代文學的「出走」,「告別革命」則導致了「新時期文學」最終對於家族的重新認同和家族的回歸。
所謂「出走」是和「個人解放」、「婚姻自由」等啟蒙主義話語聯系在一起的。最初將「出走」這一概念付諸於實踐的並非經濟或政治原因,多數是婚姻自主的問題,特別是女青年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戀愛自由而抗婚出走。中國的娜拉——魯迅《傷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的宣言和她的出走構成了二十世紀最耀眼、最壯麗輝煌的一幕。「出走」成為了中國現代婦女解放最具光彩、最引人注目的姿態,在中國現代歷史開幕這一刻所塑造的這一娜拉式的「出走」姿態具有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亮相」一樣的意義。二十世紀初,摧毀貞節等束縛婦女的傳統禮教,生成了中國婦女解放洶涌澎湃的潮流。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中,放足、剪發、男女同校、社交公開、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同居,使婦女解放運動首先直接地體現為「身體」的「解放」。五四的「女兒們」把自己從家庭和家族中解放出來並不是自律自為的運動,而是服從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目的,依附於現代民族主義運動。婦女解放最初是由於國家的召喚,也就是說,「國家」把她們作為「國民」從「家庭」和「家族」的控制和男性的佔有中解放出來,並直接置於自己的掌握之中。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婦女走出家庭,獲得曾經為男性所壟斷的人的基本權利往往都是由於國家、尤其是民族戰爭的需要。正如伍爾夫所說的:「說來也真奇怪,還要感謝兩場戰爭,一場是把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從客廳里解放出來的克里米亞戰爭,另一場是大約六十年後的歐洲戰爭,它為一般婦女敞開了大門,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這些社會弊端正在逐漸得到改進。」[7]現代婦女解放的歷程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她們在「國家」的慫恿和支持下砸碎「家庭」枷鎖融入現代「民族國家共同體」的過程。
「娜拉」的「出走」實際上是沒有出路的,魯迅提出了「娜拉走後怎樣」的問題,並進而提出了「爭經濟權」的問題。伍爾夫說:「男子在婚姻上的統治是他的經濟統治的簡單的後果,它將自然地隨著後者的消失而消失。」[8]因此,歷史由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開始轉向了一九二○年代激烈的政治和經濟「革命」——國民革命和土地革命。無論是「娜拉」的出走,還是政治的「革命」,在根本上都是因為二十世紀嚴重地提到了中國人面前的民族國家的課題,二十世紀的一系列敘事都離不開「破家立國」這個故事。「個人解放」和「婦女解放」的故事不過是民族解放的大故事裡的一個小故事。「新民」不過是「新中國」規劃中的一個必要的環節和插曲。杜贊奇在《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中指出:「中國五四時期的文化叛逆者利用另外一種策略把婦女納入現代民族國家之中,這些激進分子試圖把婦女直接吸收為國民,從而使之拒絕家庭中建立在親屬關系基礎上的性別角色。」[9]所謂「革命」,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對於「家」的革命。為了建立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必須摧毀國家與個人之間重要的障礙———家族。
以魯迅的《狂人日記》為開端,對「家」的批判和否定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一個最重要的主題。一方面是「家」的毀滅,另一面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實際上,在二十世紀中國,「個人」的身體及其心靈構成了「家」/「國」之間爭奪的一個最重要的場所。二十世紀,在民族主義話語支配下,「家」喪失了對於個人控制的合法權力,與此同時,個人則被供奉到「國家」的神聖祭壇上。而「家族制度的罪惡」根本在於阻礙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目標。一九一九年一月,在《新潮》創刊號上發表的傅斯年的《萬惡之原》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提出:「讀者諸君! 請猜我說這萬惡之原,是甚麼東西呀! 我想大家永不會猜到。」幾個月來「讀書、觀察、思考的結果」,萬惡之原是中國的家庭[10]。一九一四年,吳貫因在《改良家族制度論》中說:「中國之社會,有一根深蒂固之制度,足以阻礙國家之進步者,則家族制度是也。國家之發達,必其全國人民,其精神與國家接近,人民之心思材力,於自營一身之外,其餘力不復他用,而悉舉以貫注於國家,夫而後其國能蒸蒸焉日進於上。若夫國家與人民之間有一階級焉,阻其直接之關系,使人民之心思材力,其作用為此階級所圈限,而無復餘力以顧及國家,則其國家終無由發達,故欲導其國之政治,使日進於文明,則此貫注於國家與人民間之家族制度,雖前此曾收其利,而以有礙於國家之進步,實當寧從割愛,而勿使為政治上之阻力也。」[11]他後來在《改良家族制度後論》中更明確申論:「抑吾對於家族問題,所以言之不厭其詳者,誠以中國現在之家族制度,非改良更張,則舉國之人,其精神財力,將為其銷耗以盡,更安能有所貢獻於國家。而以今日兢尚軍國主義時代,獨欲以宗法主義立國,其國未有不亡者,故此事能否改良,實國家存亡之所系也。」[12]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寫道:「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外國旁觀的人說中國是一盤散沙,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呢? 就是因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而沒有國族主義。中國人對於家族和宗族的團結力非常大,往往因為保護宗族起見,寧肯犧牲身家性命……至於說到對於國家,從來沒有一次具有極大犧牲精神去做的。所以中國人的團結力,只能及於宗族而止,還沒有擴張到國族。」[13]家族主義與民族主義在二十世紀構成了尖銳的對立。中國對「家」和「家族」的激進的經濟和政治革命發生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同時也伴隨著對於「家」的文化革命。在「文化大革命」的樣板戲中,傳統的「家」被摧毀了,代之而起的是超越了傳統「血緣倫理」的「革命倫理」和「革命家庭」,而最典型的莫過於《紅燈記》中的新型的「革命家族」:「爹不是你的親爹,奶奶也不是你的親奶奶,祖孫三代本不是一家人。我姓李,你姓陳,你爹他姓張。」革命摧毀了傳統的倫理和家族,同時建立了新的現代革命倫理和認同:「都說骨肉的情義重,依我看,階級的情義重於泰山。」因此,「文化大革命」體現了毛澤東對於一種新型的現代民族國家的構想。毛澤東是以階級革命的方式來實現現代化的社會動員,以社會革命的方式來達到梁啟超提出的「新中國建設」——建立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目標。從晚清的「富國強兵」到一九六四年提出「四個現代化」,建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二十世紀中國的一個根本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它以一種不同於西方民族主義的方式來構建和造成一個「新中國」。
⑶ 簡述八十年代家族敘事有哪兩大分支
上下相承的直線型敘事,以孝為主題。
左右相連的平行性敘事,以悌為主題。回
所謂「現答代化敘事」最初產生於西方,八十年代初被介紹到中國。其主題是論證一百多年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經驗和教訓,傳統與現代、社會變遷、經濟增長因素、制度創新與政治參與、公共空間和市民社會等成為觀察,認識現代化問題的框架。
「現代化敘事」是敘事方式的全面轉換,將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置放於一個與世界緊密聯系的視野下來認識,而這反映了一百多年來歷史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即中國是在深受外國影響的背景下,展開現代化進程的。「現代化敘事」也把100多年來的中國歷史置放於社會變遷的大過程中,通過對現代化動力、范圍、速度、現代化的主體與客體等的研究來展現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各層面相。這種從八十年代引入的敘事方式對現時中國的改革與開放有直接的啟示作用。
⑷ 八十年代的民族宗教政策是什麼
兩寬一少;
信仰自由。
⑸ 求一部在八十年代早期拍的農村題材的電視連續劇
《籬笆.女人和狗來》《轆轤.女人和自井》《古船.女人和網》這「女人」三部曲
1978年改革開放,在此背景下的電視劇創作也開始了自身躍進的步伐。這一時期農村題材電視劇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這「女人」三部曲,它們以獨特的構思透射出農村微妙變化的生活狀貌,以對鄉野生活的深入描繪,和對農村家庭關系與人物性格命運的個性把握,轟動一時,也基本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對農村生活的關切核心。
⑹ 我老爸當了三十多年村幹部,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尾,現在己經八十多歲了,沒得到政府一點補貼,有辦法嗎
可以去找找相關部門問問呀
應該有一定的補助的
村幹部退休了
也是有一些生活補助的
⑺ 八十年代初,十四級以上幹部有多少
國家公務員的級別分為十五級。
(一)國務院總理:一級;
(二)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內員:二至三級;容
(三)部級正職,省級正職:三至四級;
(四)部級副職,省級副職:四至五級;
(五)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五至七級;
(六)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六至八級;
(七)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七至十級;
(八)處級副職,縣級副職,助理調研員:八至十一級;
(九)科級正職,鄉級正職,主任科員:九至十二級;
(十)科級副職,鄉級副職,副主任科員:九至十三級;
(十一)科員:九至十四級;
(十二)辦事員:十至十五級。
十四級以上幹部人數眾多。
⑻ 求一部反映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農村幹部帶領村民脫貧故事的電視劇(也可能是電影,我記不清了)名。
洞
7.3分
主演:崔智友尹秀晶朴勇宇
導演:金成洪
類型:驚悚愛情家庭
時長:99分鍾
年代:1997
地區:韓國
簡介
⑼ 宗族中戶長大還是族長大
一個宗族可能要分成上些支房,所以族長比房長大。你說的戶長估計就是房長吧。所專以族長屬比戶長大。
族長通常由家族內輩分最高、年齡最大且有權勢的人擔任。族長總管全族事務,是族人共同行為規范的宗規族約主持人和監督人。族內發生糾紛由族長全權處理,對違犯族規的人,族長有權根據宗規族約給予制裁。協助族長工作的還有房長和柱首,房長按血緣關系由該房輩份最高、年齡最大者擔任。柱首,是處理一族內日常事務的人,如收租、籌辦祭祀活動等。概述族長,亦稱「宗子」。族民們為了自身或共同的利益,一般都推舉族內德高望重的男姓長者為族長。族長具有很大的宗法權力,宗族內部的管理和各項事務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長擔綱。小如家庭糾紛、婚喪喜慶;大如祭祖、祠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便是族權。姓氏族長制源遠流長,至遲可追溯至宋代。舊時,一大宗族的分支稱「房」,各房均有房長。他既是本房的代表,又是族長的輔佐,尤其在祭祀事務上擁有很大的權力。族長可以主持祭祖,代祖先立言。
⑽ 村幹部煽動幹部、群眾,搞宗族派性活動,在分發政府徵用土地款時不分給戶口在本村莊外姓人,該訴狀怎麼寫
向鄉鎮政府反映。